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太平洋北赤道流输运及分叉线变化特征

刘玉龙  
【摘要】:太平洋北赤道流(NEC)是上层西向洋流,流至大洋西边界菲律宾以东外海附近分叉(bifurcate)成为北向黑潮和南向棉兰老流的主体,因此北赤道流既是副热带环流的南支,又是热带环流的北支。本文将NEC副热带环流支称为NEC北支,NEC热带环流支称为NEC南支。在不同深度层次上,NEC南北支的交界面向西一直伸展至西边界与分叉点相连接形成分叉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温跃层中NEC分为三支,除了黑潮和棉兰老流两支西边界流外,还有一支直接从大洋内区流向赤道(本文中简称NEC内支),所以在每一层中NEC有两条分叉线,分别称为西边界分叉线和内区分叉线。NEC中分叉线的位置与NEC三支环流通量密切相关,后者的变化直接影响向西边界和低纬度内区的质量和热量输送,改变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的热量分配和热结构,进而影响局地或全球气候。因此,有关NEC分叉线和通量变化的研究是深入理解太平洋副热带和热带环流以及热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大洋环流本身和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Maryland大学大气海洋科学学院的最新版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0.5°*0.5°,1958-2007)分析研究NEC,采用新的追踪判别法定量确定了NEC分叉线及通道,给出了NEC西边界分叉线和内区分叉线的气候变化特征。长期平均的西边界分叉线随深度向北偏移,内区分叉线随深度呈以180°E为轴顺时针旋转状。季节变化上,NEC西边界分叉线的平均位置在6月份最南、12月份最北,内区分叉线则春夏偏南、秋冬偏北。同时必需指出分叉线既是时间的函数,又是空间的函数。NEC北(南)支的体积输运为冬季大(小)夏季小(大),西边界处12月份最大(小),6月份最小(大),所以,NEC南、北支的体积输运在一定程度上呈互补关系,但南支的季节变化幅度仅为北支的一半左右,说明影响NEC输运的季节变化以北支为主。在不同深度层次上,NEC南、北支通道的平均速度与通道宽度基本呈反位相变化。与此同时,通道内的变化以140°E为分界其两侧有所不同,分界两侧的输运及对输运影响的主要变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ENSO发展时期春季直至强盛期冬季,NEC西边界分叉线南北位移始于内区且快速传播到西边界,呈现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相对于平均年份偏北(偏南);在拉尼娜年内区通道通畅,内区分叉线可出现在较深层次上,且分叉线较平均年位置偏北,而在厄尔尼诺年内区分叉线只出现在较深浅层次上,内区通道阻塞。NEC南北支通道整体的体积输运厄尔尼诺年均大于拉尼娜年,NEC北支通道尤为明显。NEC流型的主模态分析表明,流场强度近50年来有减弱的趋势,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存在突变现象。对年代际和异常强弱年季节变化的分析显示,当流型异常减弱时,内区通道的纬向宽度增加,通道可扩展到更深的层次。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上,各个层次NEC南北支通道的体积输运都呈现相互补偿的特征。 50年逐月资料分析表明,在季节变化上NEC流场对热带地区风应力旋度的响应最为显著,NEC流场滞后风应力旋度3~4个月相关最好,并且在一层半模式中得到证实。用风应力驱动的一层半模式结果还证实了以下的资料分析特征:厄尔尼诺(拉尼娜)加强时期西边界分叉线向北(南)移动,厄尔尼诺(拉尼娜)减弱时期西边界分叉线向南(北)移动。风应力旋度零线对NEC西边界分叉位置起决定性作用,场内的风应力旋度的增加(减小),将通过Rossby波和沿岸Kelvin波的传播引起棉兰老涡的增强(减弱)及低纬中东太平洋环流系统的东移(西移),从而引起西边界分叉线北移(南移)及内区通道的减小(增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庆良;徐坚定;;“厄尔尼诺”现象受害国秘鲁[J];航海;1987年06期
2 ;厄尔尼诺强度增加 全球气候持续异常[J];世界农业;1995年04期
3 朝辉;卫星显示美洲发生厄尔尼诺现象[J];海洋信息;1995年04期
4 施能,曹鸿兴;厄尔尼诺发生前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分析[J];大气科学;1996年03期
5 张友新;警惕厄尔尼诺的袭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7年01期
6 董淑华,潘华盛,孙国敏;厄尔尼诺事件类型的划分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7年04期
7 ;什么是厄尔尼诺[J];口岸卫生控制;1998年03期
8 丁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研究取得进展[J];北京工人;1998年02期
9 ;新一轮厄尔尼诺可能“卷土重来”[J];农业信息探索;2000年03期
10 伍远康;厄尔尼诺与浙江水资源[J];水资源保护;2000年02期
11 过仲阳,潘黎帆,陆衍;我国厄尔尼诺研究方法概述[J];上海地质;2002年01期
12 李铁刚;;厄尔尼诺[J];学生之友(初中版);2004年Z5期
13 缪圣赐;;美国海洋大气厅公布新的“厄尔尼诺”迫在眉睫[J];现代渔业信息;2010年02期
14 赵百胜,王新红,高正庆,张华;厄尔尼诺与新乡夏季干旱[J];河南气象;1998年02期
15 于沪宁,江爱良;厄尔尼诺与全球趋暖灾害骤增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16 ;太阳辐射变化是产生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J];辽宁气象;1999年02期
17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农村电气化;2002年11期
18 S. Monani ,高莉玲;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古厄尔尼诺[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2期
19 施能,曹鸿兴;与厄尔尼诺有关的北半球100hPa大气环流异常[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2期
20 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预测方法[J];黑龙江气象;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海温资料的拟合诊断[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2 许瑞秋;孙作钊;郑运禧;赵剑清;;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农业病虫灾害[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3 王彰贵;宋家喜;蔡怡;陈幸荣;;2002年厄尔尼诺预测[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六[C];2002年
4 陈国刚;刘银秀;;厄尔尼诺与荆江流域汛期旱涝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亚非;;前期厄尔尼诺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秀存;张永强;李耀先;;厄尔尼诺与广西异常气候关系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霍治国;陈林;刘万才;邵振润;姜瑞中;;厄尔尼诺对我国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的可能影响[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8 温之平;梁洁仪;;热带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息哲;刘红梅;;“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的能力[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10 任福民;周琴芳;郭艳君;;厄尔尼诺监测预测中统计方法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龙;太平洋北赤道流输运及分叉线变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过仲阳;环境演变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邓增安;Coriolis-Stokes力在海洋数值模拟中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浩;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秦淑莲;前期海温和ENSO指标与棉铃虫发生的遥相关及长期灾变预警[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王天顺;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丽萍;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李艳芳;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对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宫婷婷;南半球环状模与ENSO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林;2008-2010年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王兆毅;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3 卢军治;中国沿海海平面异常特征关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王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气振子耦合模型的定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春辉;南海中层水的年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夏咏华;“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气候和航海活动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7 袁中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广东省干旱关系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隋玉正;多源海洋降水信息的融合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高庆九;20世纪70年代中期北太平洋海温场年代际变化对气候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武扬;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勤模;热闹的厄尔尼诺[N];中国气象报;2002年
2 记者李兰;预报厄尔尼诺应慎重[N];科技日报;2002年
3 肖言;厄尔尼诺现象威胁亚洲农业[N];农资导报;2004年
4 ;日观测到厄尔尼诺前兆[N];人民日报;2001年
5 贾全欣 晓宇 谢在永 旭东 雪松 张晓松;科学认识厄尔尼诺[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萱;厄尔尼诺 灾难降临?[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7 ;厄尔尼诺[N];大众科技报;2002年
8 常旭旻;厄尔尼诺现象将导致全球可可豆产量继续下降[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9 记者 许琦敏;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N];文汇报;2011年
10 王羽中;全球新一波厄尔尼诺可能重来[N];中国渔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