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

黄少妮  
【摘要】:本文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每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环流降水场的差别,以及准双周和30-60天周期季节内振荡对季风爆发早晚的贡献;揭示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冷暖位相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正负位相不同组合海温异常分布背景下,太平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和可能的物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预测指标,对2010年南海夏季风做出预报检验其有效性。具体结论如下。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季风爆发前热带东印度洋出现横跨赤道两侧气旋式涡旋对异常,并逐渐向两极分离,而热带西太平洋一直处于对流活跃的状态。当赤道北侧异常气旋北移到孟加拉湾,其南侧西风和菲律宾以东异常气旋南侧的西风连接贯通,使得南海低空西南风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季风爆发前阿拉伯海附近出现异常气旋,而热带东印度洋并没有显著的气旋式涡旋对分布,赤道西太平洋异常东风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季风环流较弱。最为显著的环流特征是西北太平洋低空被异常反气旋占据,说明西太副高在季风爆发前较强使得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季节内振荡在南海主要以准双周和30-60天的周期为主。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季风爆发前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流活动在赤道地区的传播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流传播方向和形成源地的不同;然而季风爆发前准双周振荡在赤道均以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赤道印度洋的向西传播为主。夏季风爆发早年,季风爆发前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流降水在赤道中东印度洋出现,并形成横跨赤道两侧的气旋式涡旋对,随后分别向南北分离,同时对流沿赤道向东传入海洋大陆和西太平洋;对流降水形成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海洋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的西北-东南向分布。赤道西太平洋对流向西北传入南海,南海气旋式环流形成夏季风全面爆发。爆发晚年季风爆发前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流降水在赤道西印度洋出现并向东、向北扩展,气旋涡旋对横跨赤道东印度洋,且北半球气旋向北移动;赤道对流东传到海洋大陆和西太平洋,形成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海洋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的西北-东南向分布的对流活跃带。赤道西南太平洋对流降水向西北传入南海,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季风爆发早年,季风爆发前准双周振荡在赤道东印度洋出现横跨赤道两侧的气旋式涡旋对,与对流加热所激发的Rossby波极为相似。季风爆发时赤道东印度洋气旋式涡旋对转变为反气旋对。季风爆发晚年,准双周振对流在南海地区随时间演变特征以南北向的传播为主,在季风爆发前后有明显的从中国华南地区向南的传播和从赤道向北的传播,两者在南海汇合加强,可能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起到触发作用。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年际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分布密切相关,特别是与ENSO和PDO的位相配置有关。当Nino3.4指数处于正位相,PDO指数也处于正位相,即两者处于正的同位相,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得到加强,与此相关的异常反气旋也将从前一年冬季持续到初夏。因此,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且持续较长时间,在初夏依然占据南海和中南半岛,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如果PDO指数处于负位相,受其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正异常有所削弱,而热带西太平洋SST负异常也有所减弱,这主要取决于Nino3.4指数的强度和PDO负位相强度的对比,这也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偏早偏晚的可预报性降低。当Nino3.4指数为负位相,同时PDO指数也处于负位相,那么热带西太平洋以及菲律宾海域的海温暖异常得到加强对流活跃,进而使得西太副高较弱,导致夏季风爆发偏早。 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通过对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的分析对比,定义客观标准(1)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从前一年秋季9月到季风爆发前3月份基本保持相反的位相,并且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没有发生正负位相转换;(2)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从前一年9月到该年3月这7个月的月平均指数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2;(3)满足(1)(2)条件后,当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分布在第二象限,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晚,而当两者位于第四象限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早。(4)当两个指数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时季风可能正常时间爆发,而满足条件(1)但不满足(2)时季风正常时间爆发的可能性较大。并对2010年和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做出了合理预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崇银,屈昕;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2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合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3 何秋香;陆芳华;覃志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环流EOF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3期
4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5 高辉;薛峰;;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6 覃志年;金龙;何慧;;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越赤道气流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7 武亮;;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7年02期
8 严蜜;钱永甫;;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隽,金祖辉;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10 陈明惠;范文娟;;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玉林出现强降雨过程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S1期
11 梁肇宁;;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年04期
12 柳艳菊,丁一汇,Keenan T,孙爱东;POAMA海气耦合模式对2003和2004年南海夏季风预报能力的评估[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13 李菲;周顺武;王盘兴;;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14 黄安宁;张耀存;黄丹青;;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15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16 高辉;朱艳峰;;2007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的非典型性突变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17 谢安,刘霞;赤道涡旋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18 潘静;李崇银;;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J];大气科学;2006年03期
19 姜霞;刘秦玉;王启;;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0 于乐江;胡敦欣;;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及强度年际变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郑彬;;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低频特征[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3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陶玫;邓华军;尹东屏;胡洛林;徐慧茹;胡胜娟;;2004年江苏秋季干旱少雨分析[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黄安宁;;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梁洁仪;温之平;;热带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温之平;梁洁仪;;热带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胡丽华;李江南;温之平;;大气长波调整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胡丽华;李江南;温之平;;大气波谱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池艳珍;何金海;祁莉;;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妮;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白晓歌;泛三大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建秋;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高辉;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程先琼;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幔对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任向文;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戴志阳;西太平洋下地幔D”层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刘雄;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孔晨旭;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莹;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元妮;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左涛;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李青;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王平;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连漪;南海季风与海气界面通量的季节循环及其相互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唐卫亚;印度洋海表温度偶极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曹铁;PIMS在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张英君;美国西太平洋战略(1992-2009)[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宋海兵;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战略与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室主任;印度海军“向东而行”[N];东方早报;2007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聂云;美军24架F-22进驻西太平洋[N];中国国防报;2008年
3 王佑;首家合资炼油企业西太平洋石化巨亏[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严国群  ;美军“鏖战”西太平洋[N];解放军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陈金国 陈玉强 王桂瑾;“1%”意味着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2年
6 王桂瑾本报记者 王艺;石化巨轮掌舵人[N];大连日报;2008年
7 金戈;“3·22”:美双航母西太平洋练兵[N];中国国防报;2008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彭妮;澳洲银行巨头打响并购大战[N];证券时报;2008年
9 李劲;西太平洋经济区将“崛起”[N];中国贸易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 吕静;唐骏们的“摇篮”[N];中国经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