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藻毒素结合多肽、毒素调查及甲藻钙调蛋白基因的研究

温若冰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有毒藻华发生次数的增加,对人类危害程度的加剧,有毒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如藻华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藻毒素检测和藻种鉴定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快速、简易及高灵敏度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藻毒素及藻种定性、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对赤潮藻生长增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检测及预报赤潮的爆发,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酶联免疫方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水体中藻毒素,特别是微囊藻毒素的分子检测和赤潮藻生长增殖、应激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 (1)利用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对微囊藻毒素进行亲和筛选。经过五轮筛选噬菌体克隆回收率从2×10-5增加到3.7×10~(-2),目标噬菌体克隆得到了有效富集。从第四轮和第五轮所筛选到的噬菌体克隆中随机挑取70个噬菌斑,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单克隆的特异性,结果显示63个克隆为强阳性。挑取其中的10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多肽序列没有明显的一致性,但富含色氨酸小的基序在9个克隆中均出现,表明色氨酸可能是微囊藻毒素与蛋白质结合的位点;竞争性ELISA对筛选多肽和藻毒素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分析结果显示多肽可以特异性结合微囊藻毒素,然而亲和力要低于传统抗体和从抗体展示库的筛选的抗体片段。 (2)调查了夏季佛罗里达州中北部主要淡水生态系统中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了其与叶绿素,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总氮,总磷,藻蓝蛋白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微囊藻毒素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34.1%的调查站位微囊藻毒素浓度超过了饮用水标准,表明微囊藻毒素已经对饮用水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74%的站位超过了赤潮叶绿素浓度10μg/L,表明淡水水华在佛罗里达州淡水生态系统较广泛存在。藻蓝蛋白(蓝藻特异蛋白)具有较高的浓度(平均浓度为370.5μg/L),说明在调查区域的水体系中蓝藻普遍存在着,且据有较高的浓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体系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与Chl-a, PC,PP, PN显著相关,与溶解态氮磷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表明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主要受控于浮游植物生物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建立微囊藻毒素浓度与Chl-a, PC, PP, PN相关方程预测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r~2=0.36, p0.05)。 (3)克隆了赤潮藻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钙调蛋白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在亚历山大藻生长时期及热激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共获得了597bp的钙调蛋白cDNA序列,包括25bp的5非翻译区,122bp的3非翻译区和450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49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钙调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钙调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整个生长周期的生长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钙调蛋白的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速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前期表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指数生长期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平台期的表达量的8倍以上,而随着生长进入延滞期,生长速率及基因表达量都明显下降。另外发现了钙调蛋白在热激条件下,其表达量发生了明显的下调。实验结果说明了钙调蛋白在甲藻细胞增殖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智泉;李敦海;刘永定;何光源;;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2 隗黎丽;;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J];生态学报;2010年12期
3 龚艳;敖鸿毅;刘碧波;闻胜;王智;胡定金;张兴中;宋立荣;刘剑彤;;无机砷对滇池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1年21期
4 张建英,张杭君,陈英旭;微囊藻毒素导致鲫鱼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8期
5 樊洁;肖邦定;邓南圣;;微囊藻毒素的2-甲基-3-甲氧基-4-苯基丁酸检测方法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黄永明;梅不寒;;科技事件[J];科技导报;2007年13期
7 王玉;吴彦;李国锋;王翠华;李杰;;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8 章群;李名立;刘海林;雷腊梅;韩博平;;基于rpoC1基因的微囊藻属分子系统学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9 徐立红;张甬元;;微囊藻毒素分子致毒机理研究近况[J];水生生物学报;1993年04期
10 金丽娜,徐小清;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6期
11 潘晓洁;常锋毅;沈银武;刘永定;李敦海;李根保;肖邦定;;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湖泊科学;2006年06期
12 李靖;张一平;;利用微生物降解蓝藻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09年04期
13 李士杏;付登强;骆永明;;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3期
14 李祝;卢蒙;朱迟;孙茜;;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纯化研究进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年02期
15 王朝晖;林少君;韩博平;林秋奇;胡韧;;广东省典型大中型供水水库和湖泊微囊藻毒素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16 王伟峰;;何以难饮太湖水?[J];科学与文化;2007年07期
17 张榜军;李效宇;;微囊藻毒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8 戴瑾瑾;陈德辉;高云芳;马庆;;蓝藻毒素的研究概况[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1期
19 金城;;一株囊藻毒素降解辅助菌的发现[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3期
20 盛建武,何苗,施汉昌,钱易;微囊藻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南琴;肖艳;刘津;宋立荣;;微囊藻毒素功能新探:微囊藻毒素在微囊藻群体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华;林祥吉;家梨;谢建忠;志红;;山仔水华微囊藻毒素的体外免疫毒性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季颖;;微囊藻毒素的化学药剂氧化去除方法研究[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蒲朝文;封雷;李恒;;鱼、鸭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5 李铮;杜克久;傅珊;赵兴茹;李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方法优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杨涛;陈华;;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殖发育危害[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曹莹;张亚辉;刘征涛;;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张仁平;舒为群;蒲朝文;封雷;李恒;喻珊;;不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中鱼鸭体内微囊藻毒素相关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9 陆开宏;金春华;盘家永;潘洁慧;朱津永;;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积累和降解[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加平;徐立红;;微囊藻毒素LR对大鼠肝细胞p53、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若冰;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藻毒素结合多肽、毒素调查及甲藻钙调蛋白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胡志坚;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致癌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倪婉敏;湖库藻华监测与微囊藻毒素细胞毒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吴明松;二氧化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和隐孢子虫卵囊的去除效能研究及毒副作用探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孟冠敏;微囊藻毒素LR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杭君;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瑜;微囊藻毒素LR对肝细胞系HL7702内的蛋白磷酸酶PP2A下游靶点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8 冯小刚;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纯及其紫外光助催化降解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10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对高等植物的生态生理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微囊藻毒素的树脂吸附与原位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娄鹏飞;微囊藻毒素提取物与水生细菌的相互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春景;微囊藻毒素对铜锈环棱螺肝组织的毒理效应[D];宁波大学;2009年
4 杨振宇;水和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常晶;紫外/臭氧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效能及氧化产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尹玉芬;一株太湖土著细菌对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严婷婷;用于微囊藻毒素检测的DNA芯片的构建[D];宁波大学;2012年
8 张爱;微囊藻毒素-LR酶联免疫法的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陈永芳;微囊藻毒素MC-LR纯品的制备工艺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王昊;微囊藻毒素LR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兵;揭开微囊藻毒素致肝癌之谜[N];健康报;2003年
2 姜澎;水污染致癌之谜解开[N];文汇报;2003年
3 山居;四市共建水质卫生监测平台[N];无锡日报;2009年
4 刘云祥;严密监控太湖水质[N];无锡日报;2010年
5 李兵;水藻疯长 肝癌高发[N];健康报;2003年
6 熊燕 小熊;生物控藻——让蓝藻退出滇池[N];云南日报;2004年
7 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简勇 刘孝富(武汉富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四季爽水产营养剂”对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N];湖北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郑劲松 徐兴;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辛学;水体颜色与鱼类饲养[N];湖北科技报;2006年
10 郦泽民;应启动我省海洋药物开发[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