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及应用

杜艺可  
【摘要】: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极其重要的资源,在各国能源开采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油气勘探精度和目标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单相弹性介质的理论已难以解决新油田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双相介质考虑到固相和流相两者的弹性特征,体现出地下地层孔隙流体充填情况,故基于双相介质波动理论的方法具有更合理的岩石物理假设,更有利于寻找复杂孔隙油气藏和地下流体。 地震波衰减是地震勘探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关于双相介质衰减特征的研究涉及较少,而地震波的衰减特征是识别油气储层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主要研究双相介质中地震波的衰减特征,目的试图通过研究地震波衰减特征与油气流体存在的关系,将理论结果应用到实际油气检测中。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双相介质模型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进行地震数值模拟,设立多个物理模型,包括均匀介质,单双相介质互层,模拟实际薄储层,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模型,探讨了双相介质数值模拟技术,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双相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衰减特征。 相速度与逆品质因子是影响双相介质对地震波传播与吸收的重要参数。本文从Biot各向同性纵波方程出发,在平面简谐波假设条件下,推导出快慢纵波相速度与衰减逆品质因子的解析式,分析了渗透率、黏滞系数、孔隙度等参数在垂直波传播方向对相速度及逆品质因子的影响规律并与相同条件下BISQ模型所描述的相关规律进行了比较。 通过上述对双相介质地震波衰减特性的研究发现地震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时,低频能量相对增强,高频能量相对减弱。由此得到通过提取地震资料高低频能量进行油气储层预测的方法,模型试算获得有效结果,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区樊131区块沙三中(上)目的层,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证明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一系列双相介质模型的数值模拟,观察到当波从双相介质传至单相介质时,快、慢纵波均产生本身反射波,转换快慢纵波、转换横波、透射波和透射转换横波。慢纵波在固相波场和流相波场中,波形会反相。在VTI介质中,横波传播会产生三分叉现象,三分叉区域形状及大小与弹性参数C13取值相关;快纵波出现波前面尖角。 2、在地震勘探频率范围内,BISQ模型和Biot模型的快、慢纵波速度都不随频率变化。Biot模型的慢纵波相速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有显著增加。BISQ模型慢纵波速度随渗透率的增加而有明显增加。BISQ快纵波的逆品质因子对黏滞系数变化敏感。含油储层具有明显的高频衰减快,低频衰减慢的特征。BISQ和Biot模型的慢纵波逆品质因子均随频率增加而减小。 3、双相弹性介质对地震波能量具有衰减作用,导致地震波低频能量相对增强,高频能量相对减弱,而单相弹性介质对地震波能量无衰减,利用这种特征可以检测地下油气的存在。该检测方法在实际工区樊131区块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双相介质二参数反演的同伦方法[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2 韩华,章梓茂,汪越胜,魏培君;双相介质波动方程孔隙率反演的同伦方法[J];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席道瑛,张斌,易良坤,李娟;双相介质中应力波的衰减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4 徐文骏,王跃;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双相介质)物性参数的反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5期
5 魏培君,章梓茂,韩华;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J];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邵才瑞,张福明,李洪奇,宁书年;井筒声场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7 杜思耕,何坚,赵晓平,李雪敏;叠前双相介质属性反演技术在塔中碳酸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河南石油;2004年04期
8 刘克安,刘宏伟,郭宝琦,管叶君,高兴有;二维双相介质波动方程孔隙率反演的时卷正则迭代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3期
9 郭建;一种有限元快速算法[J];石油物探;1991年02期
10 戴世坤;双相介质中震电效应和震电波场传播特性[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04期
11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二维双相介质多参数反演的同伦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8期
12 刘克安,刘宏伟,郭宝琦,管叶君,张向君,高兴有;双相介质二维波动方程三参数同时反演的时卷正则迭代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5期
13 杨双安;张会星;;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能量提取方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4 陈春雷,苏中启;双相介质包围的固体圆柱中声波场的理论求解[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5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用同伦方法反演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参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16 张宏图,王锐;双相介质中椭圆夹杂的平面本征应变问题[J];中国科学A辑;1985年10期
17 张聿文,刘学伟,李海鸥;基于单相与双相介质拟海底反射的AVO研究[J];石油物探;2004年03期
18 杨双安;宁书年;张会星;姜铁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预测瓦斯的研究成果[J];煤炭学报;2006年03期
19 高飞;非局部弹性中双相介质螺位错的表面位错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20 郭建;;双相介质中 P 波波场的有限差分模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潮;葛洪魁;王宝善;;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强余震引起的浅层地震波衰减与偏振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贾立坤;王延光;李振春;;近地表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何兵红;吴国忱;;基于单程波动方程的地震波衰减正演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金霞;崔志文;王克协;;Maxwell流体饱和双相介质中的弹性波[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分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张金强;牟永光;;波在弹性固体-双相介质分界面上的散射及其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董和风;王克协;;水平分层双相介质包围的流体井中弹性波场的数值模拟[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张聿文;刘学伟;姚长利;;基于单相与双相介质拟海底反射(BSR)的AVO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中有限元地震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张碧星;王克协;;各向异性双相介质地层中多极源声波测井理论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云;各向异性及双相介质弹性波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多;双相介质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邹文;基于地震资料的流体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雍学善;提高地震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
6 张碧星;各向异性介质地层流体井孔中多极源声测井理论和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1994年
7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巴晶;复杂多孔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李子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邵才瑞;基于岩石物理的多元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艺可;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肖龙斌;双相介质多波AVA正演模拟与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田禹;煤岩双相介质弹性波场数值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吴淼男;双相介质中导波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王敬华;地震波衰减参数提取方法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惠琳;紫坪铺水库区域地壳S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7 唐磊;基于改进BISQ机制的双相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频散校正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宫同举;近地表地震波衰减规律及品质因子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彭传正;基于改进BISQ机制的双相介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俊;基于改进BISQ模型的双相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拉军;“沙漠铁军”驰骋“疆”场[N];中煤地质报;2010年
2 记者 黄普根 马永 通讯员 王玉梅;黄土塬上试锋芒[N];中国石油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