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温度也随之升高,在过去30年中海表面温度在西边界流区升温异常显著,尤其是流经中国东部沿海的黑潮。黑潮是中低纬度热量、动量、水汽通量输送的重要纽带,它实现了中低纬度之间的能量交换,因此其热状况发生变化必然对其上空大气甚至全球大气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围绕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科学问题,运用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Weather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通过控制实验和SST异常敏感性实验,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进行数值模拟,以期揭示SST暖异常强迫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干扰,实验设计中控制实验和敏感性实验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式设置及参数化方案选择,积分相同的时间,唯一不同在于底边界海温条件;且为了消除大气随机噪声,两组实验分别各做50个样本实验求平均作为最终结果。此外,为了便于比较,研究中选取了冬季(DJF)和夏季(JJA)两个季节作为对比,积分三个月,并且将后两个月的平均作为一个样本的最终结果,样本实验进行平均得出最终海温变化后大气的响应信息。
通过对比分析冬、夏季的风场、温度场、位势高度场、降水等在海表面温度增暖后(敏感性实验和控制实验之差)的异常响应,主要有三方面发现:从季节上看,夏季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显著强于冬季,冬季以局地响应为主;从垂直剖面看,夏季响应信号可以到达对流层(250hPa),而冬季大气响应只维持在边界层,SST异常在冬季对大气的影响厚度较浅;从海、陆区域影响看,中国内陆几乎对SST异常无响应,强响应信号都位于海上。从各个研究变量方面讨论发现,无论冬、夏季,SST暖异常强迫下,都在局地或下游区域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在低层出现气流的辐合,产生上升运动,水汽充足则极易发生降水,因此在增暖区东侧降水最多。根据达因补偿原理,低层辐合必然在高空有气流的辐散,即对应位势高度场的“脊”—冬季(700hPa),夏季(250hPa),低层为低压“槽”异常,高层为“脊”异常,可见大气为斜压响应,而夏季若只关注500hPa以下则为正压响应。降水异常主要分布在增暖区域东侧,这与冬夏季风强弱及上升运动有关。此外,文中描述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海温异常强迫下的变化:中心减弱,南北两侧加强,风暴轴在其入口处分成两支。
综上,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容忽视,冬(夏)季风在海温异常增暖下增强(减弱),直接导致北方冷空气南下,对中国内陆冬季气温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降水,海温变暖下降水分布在增温区域东侧,使得中国陆地降水减少。
|
|
|
|
1 |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
2 |
赵霞;张中伟;;1960—2008年新疆沙雅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
3 |
马培荣;;大气环流、太阳活动和湖区气象条件与洪泽湖渔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84年04期 |
4 |
黄荣辉;关于大气环流遥相关与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与问题[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5 |
赵德秀;;论日食与水旱灾害的关系[J];灾害学;1989年04期 |
6 |
关前
,陈建新
,赵玉林
,杨重谊;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续)[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年04期 |
7 |
赵兵科;;全国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J];新疆气象;1991年02期 |
8 |
杨士恩,张兴强,王启;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S1期 |
9 |
郭冬,孙照渤;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林毅,刘铭,蔡义勇;福建中南部台风远距离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05年10期 |
11 |
蔡新玲,王盘兴,杜继稳,刘子臣;利用LPAC图分析北半球夏半年环流季节转换及异常[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2 |
梁宏;刘晶淼;李世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4期 |
13 |
王建波;张苏平;李春;姚圣贤;;华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气象科学;2006年04期 |
14 |
梁健;林永堂;谢定升;;热带气旋频数的二次型预测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15 |
刘爱鸣;林毅;刘铭;王怀俊;;“碧利斯”和“格美”登陆后暴雨强度不同的天气学对比分析[J];气象;2007年05期 |
16 |
方建刚;侯建忠;陶建玲;李明娟;白爱娟;;秦岭地区秋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4期 |
17 |
张增信;姜彤;张金池;张强;刘宣飞;;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
18 |
罗伯良;彭莉莉;张超;;2009年盛夏湖南持续高温干旱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干旱气象;2010年01期 |
19 |
左丽芳;龙平;石昌军;;罗甸县春旱特征及成因浅析[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
20 |
朱丽华;范广洲;董一平;王炳赟;华维;周定文;;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