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控制及其应用研究

韩士元  
【摘要】:由于对系统动态性能期望的提高,所建立的系统模型需要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系统的特性。由控制信号的计算、传输以及控制力的产生所引起的控制时滞普遍存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同时,外界持续扰动是普遍存在的。控制时滞和扰动的存在可能会引起系统性能的下降,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在车辆主动悬挂系统的最优减振控制问题中考虑控制时滞的影响,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由路面不平整度引起的车体振动问题,并且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离散时间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以及应用相关车辆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以及行驶的安全性,同时对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燃料耗费以及实现驾驶员所期望的驾驶行为等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因此,针对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扰动抑制控制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 1.研究了一类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基于二次性能指标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其中参考输入的动态特性由外系统给定的。此类跟踪问题会导致既含有超前项又含有滞后项的两点边值(Two Point Boundary Problem, TPBV)问题。针对含有单个和多个控制时滞的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两种不同的变量代换方法,将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转化为标准的无时滞系统,并将二次性能指标简化为与转化后无时滞系统相对应的形式,从而获得更加精确地性能指标。此时,此类跟踪问题转化为不含时滞项和超前项的TPBV问题。利用极大值原理,通过求解Riccati和Stein方程,得到系统的最优输出跟踪控制律,并验证了控制律的存在唯一性。利用构造参考输入外系统状态向量的降维观测器,解决了控制律中前馈补偿器的物理不可实现问题。仿真实例验证了针对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所设计的最优跟踪控制律的有效性。 2.研究无限时域情形下在持续外部扰动作用下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首先研究了在正弦扰动影响下含有单个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根据正弦扰动的动态特性并利用扩维方法,原系统转化为不显含扰动的标准系统。基于上述对于含有单个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变量代换,将此类问题转化为不含超前项和滞后项的TPBV问题。应用极大值原理,得到前馈反馈最优控制(Feedforward and FeedbackOptimal Control law, FFOC)律,保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并且验证了FFOC的唯一性和最优性。在此控制律中,前馈控制项由扰动外系统和参考输入外系统的状态向量组成。进一步将外部扰动模型由正弦扰动推广到更一般的由线性外系统描述的已知动态特性的扰动模型,研究了在此类扰动作用下含有多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FFOC不仅仅能减小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被控系统的跟踪精度。 3.研究路面扰动作用下含有控制时滞汽车主动悬挂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减振控制。考虑控制时滞存在的情况下,建立了二自由度四分之一汽车主动悬挂系统和路面随机激励输入的离散时间模型。根据汽车驾驶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的性能指标,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挂系统前馈-反馈最优减振控制(Feedforward and Feedback Optimal Vibration Control,FFOVC)律。通过求解Riccati方程和Sylvester方程得到FFOVC控制律,并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唯一性。仿真算例说明了FFOVC律的有效性。 4.研究离散时间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系统中与被控车辆相对位置有关的分布式纵向最优跟踪控制。考虑由不同车辆组成的交通流中纵向控制问题。根据车辆的特性、交通状况以及驾驶员所期望的驾驶行为,构建了与车辆速度、加速度以及前车车间距相关的跟踪目标,并将混杂交通流纵向控制问题规划为基于二次性能指标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根据车辆间的通信结构,利用极大值原理,得到最优纵向跟踪控制律,其中包括由被控车辆状态组成的反馈项以及由相关车辆的预测信息组成的前馈项,从而权衡了三个相互矛盾的跟踪目标。另外,通过引入“虚拟期望速度”以及“虚拟期望加速度”的概念,设计了与车辆相对位置有关的期望速度以及加速度,从而规划了相关期望目标,并构建了相对应的跟踪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跟踪控制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明;具有时间延迟的离散时间系统的H_∞控制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0年02期
2 马克茂,王子才,张德成;离散时间系统变结构控制的新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1年03期
3 陈少昌;潘海深;宋立忠;;基于神经网络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许建强;陈树中;;基于快速输出采样的MIMO离散系统变结构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6年03期
5 张桂香,曾利权;输入具有饱和非线性的离散系统闭环稳定性[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6 李红江,徐国顺;直流伺服系统单值预估离散滑模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年03期
7 陈颖;;模糊离散变结构控制及在直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船电技术;2006年05期
8 赵亚丹;王亚慧;;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拟滑模控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李涛;张合新;孙鹏;;基于自适应趋近律的一种离散时间系统变结构控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2期
10 熊海鸥;郭开仲;;消错学在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1 许飞;马皓;何湘宁;;基于离散变速趋近律控制的电流源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33期
12 魏丽霞;崔宝同;;离散时间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3 王立超;杨懿;邹云;;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预防性维修周期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4 尹怡欣;应用δ算子的离散时间控制系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15 于枫常,朝旭,张淑琴;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及其品质[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6 向学军,夏昌浩,向小民;逆不稳定离散时间系统的Dahlin控制器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8年05期
17 张井岗,陈志梅,赵志诚;不确定性离散时间系统的积分变结构控制[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8 牛向阳;倪前月;高成修;;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混合算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2期
19 李忠娟;张新政;;时间滞后离散滑模控制理论研究进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0 滕军,刘季;离散时间系统控制作用的最优分布[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卓;张明;;离散时间系统的H_∞滤波问题[A];2001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郁文生;王龙;;关于传递函数严格正实性定义的几点注记[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少远;曹保定;;离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重新参数化[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陈彭年;韩正之;;C*代数上离散时间系统的镇定[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陈彭年;;离散时间部分线性化系统的输出反馈镇定[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朱尚伟;伍镜波;;Hilbert空间上缠结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7 魏丽霞;崔宝同;李向丽;;一种离散时间系统变结构控制的方法[A];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5年
8 钟万勰;谭述君;吴志刚;;时滞系统的最优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戴浩晖;陈树中;汪志鸣;;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的李雅普诺夫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刘金英;董亚丽;李明良;;一类含有时变周期参数的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自适应控制[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士元;含有控制时滞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肖民卿;Delta算子系统若干控制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魏爱荣;饱和控制系统稳定性及干扰抑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车伟伟;基于LMI技术的量化控制系统优化设计[D];东北大学;2008年
5 袁伟;状态时滞线性参数变化系统控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王宏霞;H_∞预演控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王海红;离散时滞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的逐次逼近设计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张益波;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许飞;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电压型组合式逆变器和电流源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宗广灯;切换混合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器设计[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刘敏;离散时间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刘兆雪;离散时间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忠娟;离散时间变结构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4 姚学科;离散系统变结构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5 王海红;非线性离散时滞系统最优控制近似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赵世峰;离散变结构控制的研究及其在UPS控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王瑞;基于GSHF的离散时间系统零点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王品;离散系统的变结构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俞淼;基于离散时序差分网络的库存控制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10 刘云龙;不确定离散系统的变结构控制与时滞测度型脉冲大系统的稳定性[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彧;IT自考学习资源大搜索(三)[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2 ;MatLab为嵌入设计建模[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