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影响的研究
【摘要】: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次级生产者,在海洋生物链(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在海区的分布受到水温、盐度、海流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并在食物链中受到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影响,对浮游动物进行研究是了解特定海区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基础。
本论文基于2006年以来的多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不同取样网型对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南黄海海樽类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的季节更替以及夏季不同的水文现象对鱼类浮游生物分布的影响;黄海冷水团内部结构对栖息于其中的浮游动物分布格的影响;冬季黄海暖流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及暖水种分布的影响及黄海暖流发生前后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2006-2007年4个季度月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191种,浮游幼体34种,刺胞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的类群。夏季多样性指数最低,秋季最高。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文现象密切相关。夏季多样性最低,与冷水团水域多样性指数较低有关;秋季,随着冷水团的缩小,多样性明显升高,且多样性高值区与沿岸流及长江冲淡水影响区相吻合,在东北部黄海暖流影响区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冬季多样性最高区恰好是黄海暖流侵入区;春季在黄海暖流残留水影响区浮游动物多样性也较高。
春季,随着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的升高,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冬季丰度最低;秋季胶质性浮游动物生物量很低,致使总生物量最低。
不同网型获取的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及多样性都存在差异。大网严重低估粒径较小浮游动物的丰度;两种网型生物量的差别要小于丰度;中网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大网,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低于大网。
系统研究了南黄海海樽类的季节变化特征。梭形纽鳃樽冬、春、夏季在南黄海出现,秋季完全消失。夏季,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叶绿素a浓度可能是其最终消失的主要原因;冬季的重新出现与处于强盛期的黄海暖流及东海外陆架的种群有关;小齿海樽夏、秋季出现,秋季成为浮游动物优势种,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是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与研究数据的支持。
2006-2007年4个季度月鱼类浮游生物的调查共记录鱼类浮游生物10目58种,其中鳀科种类最多。随着季节的变化,优势鱼类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随之变化。如冬季,冷水性的玉筋鱼数量最多,而夏季则是暖水性的多鳞鱚数量最多。夏季,不同的水文现象如浅海陆架锋、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等对主要种类,如鳀鱼和多鳞鱚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黄海冷水团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夏季,黄海冷水团为主要的浮游动物种类如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等提供躲避高温的场所,同时其内部结构可能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如内部暖中心可能会阻止中华哲水蚤种群向深水扩展,而自北向南的冷水冷中心可能对太平洋磷虾种群向岸的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冬季,黄海暖流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暖水种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黄海暖流侵入区及影响海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暖水种主要分布在黄海暖流影响区;在黄海暖流处于强盛期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明显,但处于强盛期后,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消失。
水文特征的变化可能引起浮游动物分布格局的变化。1959年春季和2007年春季,中华哲水蚤分布格局相似,但夏季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可能与两年春季不同的水文特征,如青岛冷水团的范围和强度、海洋锋的分布以及长江冲淡水强度的变化等变化有关。
|
|
|
|
1 |
陈洪举;刘光兴;;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2 |
章飞燕;唐静亮;李道季;方涛;王彪;;夏、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
3 |
周晓燕;;采煤塌陷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
4 |
吴利;冯伟松;张堂林;余育和;;春、秋季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
5 |
王站付;周晓梅;王延洋;罗永婷;王全喜;;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6 |
杨凤娟;杨扬;潘鸿;阿丹;李丽;乔永民;钟铮;;强化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对污染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
7 |
杨桂军;秦伯强;高光;王小冬;王洪艳;;伊乐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
8 |
蒋伟伟;刘正文;郭亮;陈非洲;宋晓兰;;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模拟实验[J];湖泊科学;2010年04期 |
9 |
左涛,王荣,陈亚瞿,高尚武,王克;春季和秋季东、黄海陆架区大型网采浮游动物群落划分[J];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
10 |
王延洋;李晓波;吴波;吴琼;许夏玲;王全喜;;上海滴水湖浮游动物研究初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1 |
吴利;冯伟松;张堂林;徐昊;余育和;;湖北省西凉湖浮游动物群落周年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
12 |
谢进金,许友勤,陈寅山,戴聪杰,陈朝阳;晋江流域水质污染与浮游动物四季群落结构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
13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谭烨辉,许战洲;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及数量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
14 |
时翔;王汉奎;谭烨辉;黄良民;;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J];海洋通报;2007年04期 |
15 |
刘光兴;陈洪举;朱延忠;齐衍萍;;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6 |
杨春英;李黎芳;孙媚华;唐卫红;王文彬;;常德白马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7 |
张才学;周凯;孙省利;陈春亮;张际标;张瑜斌;;深圳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
18 |
杨宇峰,黄祥飞;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
19 |
高思佳;陈卫;邓楠;;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调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20 |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芳;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Ⅰ.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