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

孙海  
【摘要】:如今全球遭受到的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干旱、洪水、飓风、地震和海啸等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不断加剧。城市则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区域,而在所有城市中滨海城市更是人口、财富、技术聚集的核心区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的区域。全方面地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文以滨海城市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的基础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1)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多指标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界定算法,它是一种多指标下的模式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多指标的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等级的界定实际上可以简化成为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模式判别问题。因此,本文建立了线性模式判别函数对滨海城市灾害等级进行划分。在线性判别函数系数的确定上,结合增量固定算法编制了相关的计算机程序模块,以滨海城市常见的风暴潮灾害数据为例,实现了判别函数系数的快速计算,达到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级别的快速界定,说明了该算法的可用性。 (2)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预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本身具有混沌的特征,而混沌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自然灾害所表现出的混沌现象,同时对灾害未来的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自然灾害预测模型。通过研究表明,混沌理论在自然灾害的预测方面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在自然灾害风险等级预测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指标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以风暴潮灾害为例,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的自然灾害致灾等级预测模型,编制了分析程序并进行了预测计算,通过实例分析证明在通过主成因识别法对风暴潮致灾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神经元网络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出自然灾害的灾害等级,预测效果较好。 (3)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风暴潮灾害与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方法研究,构建了定量化评估模型。在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模型中,讨论了单一承灾体和行业承灾体的损失率计算模型,并通过潮灾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滨海城市的潮灾损失进行了汇总统计。在地震灾害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模型中,提出了基于烈度的单体建筑物损失评估的震害影响因子法和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统计的群体建筑物损失评估方法,最后按照震害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震害损失进行了汇总统计。 (4)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空间可视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GIS技术针对特定灾害进行了可视化的模拟,并在对研究区域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评估了灾害的损失,同样以风暴潮灾害与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灾害风险可视化评估方法的研究。在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评估过程中,本文利用GIS中的网格计算模型模拟了风暴潮的影响范围与范围内的水深分布情况,结合潮灾定量化评估模型,编程实现了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模块,并进行了潮灾风险可视化评估的实例分析。在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评估中,本文查阅了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利用GIS技术绘制出了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根据震害损失定量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建筑物破坏情况等进行了评估,编制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了地震灾害对研究区造成的损失。该方法全面可视化地表现了灾区的受灾情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5)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的可视化模拟和风险评估。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对青岛市历史上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的概率分析得出了区域未来可能遭受到的灾害的强度。根据定量化和可视化评估方法评估了青岛市未来一旦遭受到风暴潮和地震灾害时的损失情况,运用GIS技术对灾害影响区域进行了模拟,统计出了青岛市各个社区灾害的损失情况,并在地图上标示出了灾害的风险区,生成了城市中各类承灾体的破坏专题图,评估效果较为满意。 (6)对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把构建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作为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并在ArcGIS Server平台上讨论了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与数据库设计,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功能的实现作了相关的研究,建立了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在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与控制中能起到较好的辅助决策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相然;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分异规律[J];工程勘察;1998年05期
2 李相然,张绍河;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成灾特点分析[J];灾害学;1998年04期
3 李相然,张绍河;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系统防治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1期
4 李相然,盖雷;滨海城市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3期
5 吴碧君;曲绵旭;徐福君;;海洋灾害与滨海城市护岸的防灾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03期
6 李丹;王刚;丁丽娜;石磊;;滨海地区地下水泄流研究进展[J];化工矿产地质;2011年01期
7 张福旺;赵金平;陈进生;徐亚;;滨海城市气溶胶中颗粒态汞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8 沈志豪,姚碧灵,苏晖,黄建伟;为建设泉州滨海城市提供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泉州公安消防支队2005年工作新思路[J];安全与健康;2005年05期
9 杨达源;;城市自然灾害的研究[J];灾害学;1989年04期
10 青丽;;城市自然灾害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1期
11 青丽;;城市自然灾害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12 陈耀庭;参加第三届国际屋面材料学术会议情况及随感[J];化工进展;1989年01期
13 冯志泽,胡政,何钧,肖兰喜,秦梅梅;建立城市自然灾害承灾能力指标的思路探讨[J];灾害学;1994年04期
14 肖江,唐依民;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15 丁隆;石洪英;;典型滨海城市青岛生态风险评估(气象)系统研究与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5期
16 李小林;大连产品质量连年夺魁的奥秘[J];瞭望;1986年52期
17 ;深圳应警惕光化学烟雾污染[J];城市规划通讯;1994年04期
18 陈永森;;辽东半岛上的一颗明珠——大连化学工业公司[J];化学工程师;1992年06期
19 刘文;;见证英派斯“驰名商标”之路[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5年09期
20 扶建邦;;北海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武;陈雪;胡玲;耿兆铨;;数学模型在滨海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A];水资源配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欢欢;李红波;;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前言[A];第七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尹占娥;殷杰;许世远;;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袁正中;;浅析南北钦防提升竞争力的途径[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6 吴佐周;;前言[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世庆;;保护揭阳市水资源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赵剑曦;;序言[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周俐瑜;;灵昆南口封堵工程利与弊[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4)——瓯江河口综合考察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婧丽;;淡水资源稀缺性城市供需水量与城市化关系分析——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滨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唐桂娟;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4 石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峥;城市自然灾害定量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刘利;滨海缺水城市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黄崇福;管理系统模糊仿真与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的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5年
8 余兴光;海洋城市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区域开发协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少滨;福建省特色滨海城市构建中的园林景观构成探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郑志慧;滨海城市填海新区空间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吴素吟;滨海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三亚案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侯倩;热带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林树种选择与群落结构配置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学祥;山东省烟台市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陈明生;滨海城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曲秀兰;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斌;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避险场所优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飞;基于地理空间主体建模的城市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翠娜;上海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情景模拟及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新生;俄罗斯客如潮涌,滨海城市积极应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记者 黎明;珠海十大森林工程打造森林滨海城市[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3 陈英梅;加快城市南扩步代 全面建设滨海新锦州[N];锦州日报;2006年
4 夏丹;龙永图谈烟台城市发展[N];烟台日报;2007年
5 王慧;东莞沙田:以新理念谋划新发展[N];南方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振国;滨海城市应重视湿地保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7 本报通讯员 胡荣健;平安铸就新海城[N];北海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胡建勋;文明之花在滨海城市绽放[N];东莞日报;2009年
9 中共霞浦县委书记 黄朝阳 霞浦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兴旺;霞浦县——正在高起点建设繁荣富裕的滨海城市[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钟文 周慧敏;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N];中国企业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