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研究

席龙胜  
【摘要】:21世纪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相继曝光,透过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是公司舞弊得逞的重要影响因素。上述舞弊事件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质疑,严重打击了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此,2002年7月美国国会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加强了在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要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报告,而且该报告还要经审计师的审计。此后,世界其他国家在修订和颁布的资本市场监管法规内都增加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要求。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应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自此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从自愿性披露进入到强制性披露阶段。内部控制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财务信息,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研究已成为当前政府监管部门、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共同课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析、引证等规范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开展研究。 首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需求进行了分析。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需求分析中,主要分析了投资者、债权人、审计师、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征;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供给分析中,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供给呈现政府主导的特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过程实质上是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接着对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均衡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与政府监管的力度密切相关;最后探讨了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形成过程。 其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现状分析。一方面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特征,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实践中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发现管制主体、管制内容等方面有待改进,这些为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构建提供了线索。 再次,运用信息熵模型计算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对2007-2011年五年间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一级指标特征中,可比性质量特征指数较低,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二级指标特征中,重要性质量特征指数和真实性质量特征指数均较低,这说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遵循性程度较低,缺乏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同时说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健全。该研究结论为本文设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和优化管制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 第四,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尤其是对萨班斯法案颁布以后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对其特点加以评析。通过对这些国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几点启示,这些将为构建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体系和优化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提供帮助。 第五,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及政策建议。在前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部环境,构建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接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优化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旨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力争有所创新。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提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目标的层次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目标结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终极目标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市场公平;中间目标是“避免市场失灵”和“避免政府失灵”;具体目标是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符合相应的标准。三个目标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依次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第二,在管制主体设计方面,考虑到我国管制模式的实际,提出设立一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制委员会,负责协调督导现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主体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第三,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就是消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保护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满足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目标的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质量特征:充分披露、公允性和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以及22个三级指标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评价体系。第四,构建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框架体系的设想。这一框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目标、管制主体、管制客体、管制内容和管制手段等基本要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荣梅;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2年12期
2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3 王健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梁运吉;;基于模糊数学的内部控制量化评价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2期
5 叶陈云;;治理海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局限性和障碍因素的几点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9年04期
6 姚津;关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阎红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南方经济;2004年12期
8 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4期
9 张晓楠;;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8年03期
10 毕俭雍;;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浅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11 陈伟杰;;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J];现代商业;2010年35期
12 黄新建;吴江;付利;;治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年15期
13 包贵萍;;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的探讨[J];金融经济;2007年22期
14 王延军;;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15 田新颜;;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2期
16 贺春桃;;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防范会计舞弊[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4期
17 翟志华;初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J];财会月刊;2001年08期
18 蒋宗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交通财会;2004年11期
19 胡振宇;;论我国企业所有权结构对经营管理者的影响[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4期
20 戴新民;石青;;再论管理层收购的风险与防范——一个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长银;夏晓慧;孙游;;基于行为的“3+1”内部控制体系创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谢刚;谭宪才;;内部控制咨询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阳;;关于日本企业会计信息的治理及内部控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叶陈刚;翟健勇;;海外上市电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樊子君;金花妍;;韩国内部控制研究——兼谈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瞿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钱文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内部控制环境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邓德强;;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模型与应用:基于投资者需求的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四海;;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优化整合——基于中航油案例的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谭文浩;匡文婷;;金融危机下基于绩效考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2 杨玉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3 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席龙胜;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王玲玲;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姚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研究: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及其实现[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7 戴文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D];复旦大学;2010年
9 董育军;内部控制与公司金融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赵建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崇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其鉴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伍小敏;X公司的内部控制方案及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袁秋云;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7 周佳琦;《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邵婷;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效度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9 李飞;关于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王造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卜海涛;云南掀起贯彻实施企业内控高潮[N];中国会计报;2010年
2 记者 纳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偏低[N];财会信报;2010年
3 韩孟凯;试论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N];廊坊日报;2010年
4 肖小飞;完善内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N];财会信报;2006年
5 宁彬;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企业管理[N];中国石化报;2003年
6 侯成峰;内部控制自行评估 有效改善企业内控[N];财会信报;2008年
7 编译 类婧婧;COSO公布小型上市公司内控指南[N];财会信报;2005年
8 韩桢;对强化内部控制的初探[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2年
9 申临清;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N];中华建筑报;2005年
10 傅永红;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N];福建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