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研究
【摘要】:海洋内孤立波的研究在军事和海洋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近二十年来,由于海洋石油开采设施频繁遭受内孤立波破坏等事件的报导,研究人员开始将海洋内孤立波的研究重点集中到了南中国海。大量的遥感观测和现场调查表明南海北部是世界上海洋内孤立波活动最为活跃的海区之一。近十年来,关于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生成、传播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
密度层化流体中,基于弱非线性假设的Korteweg-de Vries(KdV)理论模型是描述海洋内孤立波传播和演化的一个简化模型。该模型表征了海洋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效应和频散效应之间的动力平衡。本文首次系统地将以往仅在理论意义上研究的变系数KdV类型(KdV-type)理论模型应用于南海北部实际海洋底地形、连续层结和存在背景流的情形,并且讨论了高阶非线性和地转等多种机制对内孤立波传播和演变过程的不同作用。同时,利用现场观测的温度振荡和流速资料,验证了理论模型在海洋内孤立波传播研究中的可行性。内孤立波环境参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海域可能存在的内孤立波的基本特征,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稀少。本文利用气候态逐月平均的温盐资料和环流模式输出的流速数据作为背景场,研究了南海北部内孤立波长内波相速度c、非线性系数、高阶非线性系数1和频散系数等内波环境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探讨了背景流对内波模态结构以及内孤立波环境参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南海北部内波环境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主要取决于水深大小以及层结和背景流场等因素的强弱变化:(1)c和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深,且随着水深的变浅,两者均逐渐减小。深水区层结的季节变化较小,c和的变化也很小。而在浅水区,层结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c和变化较显著,且夏季的量值均明显大于冬季的量值。(2)深水区,基本上为负值,到浅水区转换为正值,负值向正值转换分界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生成和消衰与层结的强弱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秋冬季层结较弱,该分界线明显,且与200m等深线基本一致。春季,随着层结的增强,该分界线开始逐渐消失,到夏季则基本不复存在。深水区,1多为正值,存在明显的正值向负值的转换分界线,该分界线常年存在。该分界线较的零值分界线所在位置更深,且伴随季节变化产生移动,夏季位于较浅海域,冬季位于较深海域。(3)背景流对高模态内波的模态结构影响较大,在流速较大的陆架海域这种影响尤为显著。涨落潮流主要影响1的大小。在流速较大的海域,1在涨潮或落潮时,量值可相差一个量级。
对KdV-type理论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非线性和频散的变化是控制内孤立波传播和演变的主要机制。非线性增强时,波动振幅增大,频散作用则使波动振幅减小。根据非线性和频散作用之间的强弱,可将内孤立波的传播区域分为两者相互平衡的平衡区和非线性作用占主导的变陡区。这种分区方法可用来解释合成孔径雷达(SAR)观测到的南海东北部内孤立波的分布特征。(2)高阶非线性的作用主要影响大振幅内孤立波的变形和非线性裂变。理论模型中考虑高阶非线性项时,非线性效应的增强打破了KdV模型中非线性和频散的平衡,从而造成内孤立波振幅的增大,波形变窄。相应地,内孤立波波致流速显著增大。相比之下,高阶非线性对于振幅较小的内潮的传播和裂变过程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3)KdV-type理论模型能够模拟地转影响下内孤立波长距离传播时,波形的衰减和重现过程,这一发现与Helfrich(2007)在完全非线性理论框架下得到的结论一致。同时,高阶非线性的作用将使内孤立波的衰减过程将变慢。(4)地转对单个内孤立波沿着模拟断面传播时的影响不大,但明显抑制了内潮的非线性裂变。这种区别主要取决于Ostrovsky数的大小。对于单个内孤立波,Ostrovsky数远超过O(1),非线性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内潮,模拟区域的Ostrovsky数较小,因而地转的影响较为显著。
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模拟波形和计算流速与现场观测的比较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能够解释弱非线性的内孤立波以及某些非线性较强的内孤立波,但在解释振幅更大,非线性更强的内孤立波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
|
1 |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
2 |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
3 |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4 |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
5 |
于文泉;南海北部海面水温场的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
6 |
袁梁英;戴民汉;;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测定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8年03期 |
7 |
梁美桃,古森昌,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元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
8 |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
9 |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
10 |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
11 |
叶冬;王瑞文;;基于集合同化方法的南海北部最优观测实验[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
12 |
黎洁溪;南海北部海水透明度分布变化概况[J];海洋通报;1985年04期 |
13 |
段威武;南海北部深海钻孔中的钙质超微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
14 |
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古森昌,梁美桃,吴必豪,李松筠,李兴,渠洁瑜,陈永志;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4期 |
15 |
赖万忠;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5期 |
16 |
张晓飞;陈坚;项立辉;方建勇;李东义;朱亚超;欧阳凯;范彦斌;;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2期 |
17 |
孙湘君,罗运利;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10期 |
18 |
朱钰;商少凌;翟惟东;戴民汉;;南海北部夏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海气通量的遥感算法初探[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8期 |
19 |
阎贫;陈多福;;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
20 |
叶冬;谢基平;;基于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数据同化试验[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