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活动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

张丙坤  
【摘要】: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叠置区,夹持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有着极为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演化过程。研究区位于水深大于300m的陆缘深水区,涉及到珠江口、琼东南和台西南等盆地的大部。这一地区是我国水合物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区域。前人对南海北部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与特殊构造地质体之间的关系已有过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见诸报道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区域,而缺乏宏观的认知。基于水合物专题项目所提供的丰富的地震资料,为系统研究这一区域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活动构造类型及两者的成因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通过对大量地震资料的解译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拟对活动断裂、海底滑坡、底辟构造、层控断层的分布、成因及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关系进行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时序性问题已有论述,但是尚没有学者真正从这一角度探讨已知天然气水合物与相关活动构造类型之间的关系。似海底反射(BSR)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标识,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勘探开发中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论述,便是基于BSR的识别。最后通过对活动断裂、海底滑坡、底辟构造、层控断层等的研究,建立起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区域性模式。 通过系统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南海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在研究区内分布存在非均一性,存在“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点。NE向断层多为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断层。受前新生代的早期北西向断层影响,东沙运动期间产生的NW-NWW向左旋张剪性断裂规模不大。但东沙运动的初始强度可能很大,影响范围比前人认为的要广,而后快速后撤,集中发育于东沙隆起及周缘地区。晚中新世以后,研究区基本处于张性应力环境下,NE、NW-NWW和近EW向断层在东沙运动以后的地质时期内仍有所活动。对于部分地区逆断层、构造反转和地层褶曲等压性形迹的存在,本文认为是东沙运动期间的区域性构造隆升对周缘地区产生了不均匀水平挤压作用下的局部应力调整。而且,晚中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对于深部气的垂向运移至关重要,但是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具体成藏关系异常复杂。 (2)海底滑坡、底辟构造在研究区内发育不均一。针对研究区内海底滑坡的情况,提出了“海洋核杂岩模式”和“高压砂体模式”两种新的类型,并对区内典型滑坡形态进行了归纳。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底辟构造有岩浆底辟和泥底辟两种。侵入T1的岩浆底辟的发育具有丛集性,其发育范围内BSR发育甚少。第四纪以来的岩浆活动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影响已经消失。由于受控于不同的应力场,泥底辟在不同区域机制各异。从时序性的角度出发,现存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活动断裂、底辟构造、海底滑坡的共生关系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针对每一种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特征与工程开采条件差异巨大。 (3)对于区内新发现的层控断层,基于不同的地质背景给予不同的成因解释。这些层控断层的发育是多阶段、多种作用过程的综合结果,部分层控断层的产生直接受控于构造活动或其叠加改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注重于层控断层非构造成因的解释,而忽略了构造应力场与非构造因素的耦合,这极大束缚了对层控断层的研究。层控断层的发育可有效地改变细粒沉积岩的物性,在适宜的条件下,是可以作为储层出现的,但在南海北部尚无发现此类共生关系。 (4)完整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包括烃类生成、流体运移和成藏-逸散三个体系。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和多种流体运移通道,但是受区域地质条件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成藏系统模式。在琼东南盆地以烃源层-构造断层、层控断层-泥底辟的纵向组合最为典型。在珠江口盆地以烃源层-构造断层、泥底辟-滑坡的纵向组合最为典型。在台西南地区则以岩浆底辟-活动断裂和断褶-滑坡组合最为典型。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BSR发育层位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烃源气的有效富集能力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新世纪非常规能源的曙光——天然气水合物[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6期
2 许红 ,张永勤;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国际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7期
3 卢林松;日本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获得成功[J];海洋石油;2002年02期
4 方银霞,金翔龙,黎明碧;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开发技术[J];中国海洋平台;2002年02期
5 陈作义,杨晓西,叶国兴,丁静,李文国;天然气水合物概况及最新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2年03期
6 ;未来海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4期
7 刘怀山,赵月霞;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对“西气东输”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何拥军,陈建文,曾繁彩,吴琳;世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06期
9 刘吉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的动力原料[J];世界科学;2004年09期
10 Perry A. Fischer,丁晓红;世界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生产结果最终揭晓[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6期
11 毛彬;;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弊分析[J];天然气经济;2004年06期
12 刘红,何青,孙雅荣;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J];上海地质;2005年02期
13 唐良广;冯自平;李小森;樊栓狮;;海洋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新模式[J];能源工程;2006年01期
14 谭蓉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获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6年03期
15 李其京;许维秀;;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16 师生宝;;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识别[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10期
17 王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研究现状[J];化工之友;2006年10期
18 唐良广;李刚;冯自平;樊栓狮;;热力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数学模拟[J];天然气工业;2006年10期
19 邓柯;李颖川;李群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6年06期
20 孙志高;;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影响因素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月旺;苏现波;;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2 王淑红;颜文;;天然气水合物的三大环境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栾锡武;孙东胜;岳保静;鲁银涛;王静;;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雷怀彦;王先彬;;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未来挑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雷兴林;何丽娟;;海洋沉积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A];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进展和十大地质科技成果[C];2009年
7 赵振伟;尚新春;;天然气水合物加热开采的热效率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晓芸;栾锡武;;应用地震波速度预测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黎明碧;金翔龙;方银霞;;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的概念模型[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多福;陈先沛;徐文新;解启来;姚伯初;;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分布区预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马立杰;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郭威;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的室内试验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贾瑞;天然气水合物热管式孔底快速冷冻机构及蒸汽法试开采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志远;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环空多相流流型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层钻井液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7 刘晓兰;深水钻井井筒内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预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徐宁;东海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9 龚建明;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张新军;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开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钻进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盛堰;水深通信技术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梁学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宋新利;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向军;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模拟实验装置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 王媛;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保真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毕海波;台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含量估算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王峰博;天然气水合物制备过程中的多相流传递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霍虎;天然气水合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栓狮;天然气水合物如何成为后续能源[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张知干;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王宪忠;天然气水合物[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李洁尉;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何谓天然气水合物[N];上海科技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健生;我国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田东霖;我国在南海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海洋报;2007年
8 孙兴文;我国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郭图;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调查获得重大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王婷;我国成功钻取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证券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