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中微量金属的形态表征和干沉降通量的研究

祁建华  
【摘要】: 大气气溶胶在许多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地圈、生物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的量也在急剧增加,研究大气气溶胶的干沉降,了解气溶胶及气溶胶颗粒负载的微量金属及其不同形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具有科学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本工作于2001.4~2002.5在三个采样点:仰口、八关山、沧口,以每隔10天的间隔采集了100多个气溶胶TSP样品和30多个PM_(10)样品。对所有气溶胶样品,用ICP-AES对其中的微量金属Al、Fe、Mn、Cu、Pb、Zn进行了成分分析,作为形态分析的基础和参考。在此基础上,在国内首次尝试运用EXAFS技术分析了气溶胶粒子中Fe的存在状态,运用XPS技术研究了颗粒表面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运用SEM/EDX系统研究了在三个采样点收集的全年及沙尘期TSP、PM_(10)样品的形貌特征和主要元素的表面组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干沉降模型中的潮湿粒子增长效应进行了适当改进,提出了适用于青岛近海的干沉降模型,预测了不同粒径的粒子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在海水表面的干沉降速率,继而估算了几种微量金属对青岛近海的干沉降通量。 通过为期一年对青岛地区三个观测点大气中TSP和八关山点PM_(10)的观测,结果表明TSP颗粒物质量浓度以及TSP中各元素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为:沧口>八关山>仰口;而PM_(10)样品中所有元素的浓度均低于同步采集的TSP样品,但是人为元素Cu、Pb、Zn在PM_(10)样品中所占的比例高于三种地壳元素Al、Fe、Mn。TSP、PM_(10)与其负载的地壳元素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但TSP、PM_(10)中三类人为元素季节变化比较复杂。从沙尘气溶胶的研究中发现,沙尘暴主要是增加了地壳元素,人为元素增加相对较少。从TSP和PM_(10)样品的对比研究中发现,Cu、Pb、Zn主要分布于气溶胶的细颗粒中。 Fe的K边EXAFS谱结果表明,Fe在气溶胶粒子中主要以六配位形式存在,每个Fe离子周围平均约有6个配位O离子,其中3个O离子在距Fe离子平均为1.959±0.002(?)处,另3个O离子则在距Fe离子2.108±0.002(?)处。6个样品在第一配位亚层的配位数皆为3,而配位距离在1.952~1.966±0.002(?)之间变动;第二配位 亚层的配位距离皆为2.108士0.ooZA,而配位数则在2.2~3 .0之间变化。这与a一FeZO3 的配位状况非常相似,说明在气溶胶粒子中Fe离子主要以a一FeZO3的形式存在。 同时也发现,在第二配位亚层中的O离子配位数较氧化铁小,源于样品中含有FeO, 且与Fe203物相有一定程度的混杂。随后的X射线衍射实验证实了Feo的存在。 对春季沙尘和非沙尘期在三采样点收集的气溶胶颗粒表面的XPS表征表明, 样品中的Al、Cd主要以A12O3、CdO的形式存在。所含的Pb主要相应于PbSO4。 zn主要以znco3或zno的形式存在。s则主要以50户存在。FeZP谱拟合结果显 示,在气溶胶颗粒表面,铁主要以氧化物、硫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还有一部分附着、粘附在5102、A1203颗粒上。更重要的是,铁不仅以三价化合物 存在,而且部分以二价化合物存在,特别是在沙尘暴期间。气溶胶颗粒表面Fe/Al 比与总体Fe/Al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三点采集的沙尘期样品,其总体和表面铁 /铝比非常接近,平均值分别为0.56和0.25;而对非沙尘期样品而言,3#沧口点总 体铁/铝比和表面铁/铝原子比高于1#仰口、2#/又关山点,主要与3#沧口点的本地 污染源有关。非沙尘期样品表面的硫/铝原子比明显高于沙尘期,说明非沙尘期样 品颗粒表面有明显的硫的相对富集,这表明青岛富硫的环境对气溶胶颗粒有着很 大的影响。2#八关山点PMI。样品的Fe/Al比总是高于相应的TSP样品,可见铁在 小颗粒表面的相对含量较高。 SEM/EDX的研究揭示,气溶胶粒子的形貌和表面主要元素组成的特征是相当 复杂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结果:a)总体上来说,不同形貌的颗粒其元素组成是不 同的,但是具有相同形貌的颗粒未必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其中,棱柱形长棒晶 粒和规则的立方形晶粒具有特定的组成,分别为钙的硫酸盐和来自海洋的NaCI晶 体,而球形、块状和片状颗粒元素组成变化较大。b)块状颗粒的化学成分最为复 杂,球形颗粒其次。片状颗粒主要是附有铁化合物的铝硅酸盐和钙盐,絮状颗粒 则主要含钙化合物。c)不同采样点单个颗粒的形貌、组分有明显差异。沧口点块 状颗粒最多,仰口和八关山点球形颗粒较多。PM10样品中粒子的形貌较TSP的丰 富。d)在八关山点四个季节的PM,。样品中,絮状颗粒较多,主要含钙化合物。夏 季颗粒的组成与该点的TSP样品相差较大,含有较多的有机质P,秋季则含有氯 化物。e)粗粒中含块状、球状的颗粒最多。细粒中除小圆球外,大多为细小颗粒 聚结在一起的不规则块状颗粒,主要含地壳元素,可能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勺Mg、 Al、si、Fe在PMI。中的含量较相应的TSP中的低,可见这些元素主要存在于较粗 颗粒中。g)沙尘期气溶胶粒子的形貌较非沙尘期单一、均匀,非沙尘气溶胶粒子 的形貌、组分较沙尘期复杂。h)沙尘期样品中,粒径均匀、形状不规则的颗粒最 多,这些颗粒主要含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祁建华;李培良;李先国;冯丽娟;张曼平;;青岛近海海域气溶胶干沉降通量模拟Ⅱ——几种微量金属的干沉降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林官明;蔡旭晖;胡敏;李惠君;;大气气溶胶干沉降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科学;2018年09期
3 金蕾;邵敏;曾立民;赵大为;汤大钢;;穿透水方法估算主要可溶性无机组分的干沉降通量[J];科学通报;2006年11期
4 陈能汪;洪华生;肖健;张珞平;王吉苹;;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5 胡正义,王体健,曹志洪,李宗恺,刘崇群,赵言文;大气干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硫素通量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3期
6 庞博;刘寿东;胡凝;江晓东;周业娴;;玉米花粉干沉降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7 薛迪;陈春强;黄蕾;高会旺;刘晓环;;含氮气体在海盐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对中国近海大气氮干沉降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5期
8 范思泓,洪钟祥,周乐义,沈剑青;二氧化硫干沉降的测量[J];大气科学;1993年01期
9 沈傲;周慧娴;樊琦;田春艳;常鸣;王雪梅;;珠江三角洲地区冬季硫、氮干沉降的来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0年12期
10 张曼平,祁建华,冯丽娟,李先国;大气气溶胶干沉降对海域微量金属输入的研究现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1 王体健,李宗恺,胡正义,曹志洪;红壤典型地区大气硫输入的干沉降通量研究——以江西红壤站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12 陈钟;;NO_2、HNO_3的干沉降与NO的释放[J];世界环境;1986年04期
13 郭德惠 ,张延毅;大气干沉降对降水缓冲作用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14 王欢博;石光明;田密;乔保清;彭超;张六一;杨复沫;;三峡库区大气活性氮组成及干沉降通量[J];中国环境科学;2018年01期
15 潘小乐;王自发;王喜全;董华斌;谢付莹;郭宇宏;;秋季在北京城郊草地下垫面上的一次臭氧干沉降观测试验[J];大气科学;2010年01期
16 YI Yuchen;SHEN Jianlin;YANG Chaodong;WANG Juan;LI Yong;WU Jinshui;;亚热带丘陵区稻田周边氨气干沉降研究(英文)[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20年03期
17 高会旺,黄美元,管玉平,林一骅;大气中硫污染物的干沉降模式[J];环境科学;1997年06期
18 徐静馨;郑有飞;赵辉;储仲芳;黄积庆;袁月;;陆地生态系统臭氧干沉降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7年06期
19 樊敏玲;王雪梅;王茜;林文实;金辉;;珠江口横门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的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北瑶;赵雄飞;王体健;吴洪生;Eri Saikawa;Alexander Avramov;;南京江北地区农田氨气挥发与干沉降通量的观测研究[A];第二十五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1年
2 李徐生;韩志勇;陈英勇;;南京2006年春季的一次泥雨降尘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仁健;王纬;王自发;;北京大气气溶胶干沉降和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林文实;李开明;王雪梅;王茜;陈中颖;姜国强;;珠江口及近海海域干湿沉降的监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王体健;张艳;张明;胡正义;徐成凯;赵言文;;大气硫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通量的观测研究[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6 唐世宗;陈璋玲;朱锦宁;林聖倫;;台湾中部大气环境中PM2.5和二恶英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C];2017年
7 姚玲爱;赵学敏;陈中颖;马千里;李思阳;郭俊诚;;高州水库大气氮磷干湿沉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8 耿红;朱继浩;张志敏;;应用定量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市夏季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成分特点[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宁安;张秀辉;;碘酸-二甲胺对海洋大气成核促进机制的理论研究[A];人工智能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集[C];2021年
10 吴蒙;罗云;吴兑;范绍佳;;我国近年来基于MODIS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6年
11 张克俊;张卉;张晓彬;刘东;毕磊;;大气气溶胶知识图谱及其应用初探[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C];2016年
12 韩晓昆;郭庆军;傅平青;胡建;Marc Peters;魏荣菲;田丽艳;杨俊兴;;北京大气气溶胶中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其示踪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C];2015年
13 芦亚玲;贾铭鑫;孙俊英;李卫军;王文兴;;北极大气气溶胶混合状态及来源研究[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5年
14 高晓艳;蔡宸;马嘉璧;张韫宏;;硝酸铵-水二元体系挥发性质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15 魏秀丽;高闽光;刘建国;陆亦怀;刘文清;王蓓;徐亮;张天舒;;红外光谱对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6 董真;郑有飞;;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17 陈建民;;大气气溶胶表面化学与光学特性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8 石光明;李成才;王烨芳;;利用MODIS第1、3、6通道反演陆地上空大气气溶胶特性[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19 黄伟;;大气气溶胶成核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20 黄伟;;大气气溶胶成核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9分会:化学动力学[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祁建华;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中微量金属的形态表征和干沉降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闫涵;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程晨;上海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来源判析和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郭忻跃;北京大气干沉降及PM_(2.5)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及来源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5 徐先莽;长江中下游江面雾水化学与典型城市大气气溶胶污染形成过程、健康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鲁先洋;典型区域大气气溶胶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李梅;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徐思琦;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于兴娜;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微观特性及表面化学反应对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赵胡笳;中国东北城市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直接辐射效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11 宋宇加;城乡交错带沟谷地污染元素迁移通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2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13 林欣璐;具有复杂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中细颗粒物运动规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9年
14 孙丽英;南京地区大气氮磷沉降及模拟氮沉降对土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5 李晓梅;基于紫外可见光谱的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探测技术及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16 徐宏辉;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无机组分的特征及其来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17 梁淑轩;环境和生物体金属元素的痕量分析及形态分析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18 陈贝贝;基于ICP-MS的联用技术及其在生命体系中元素与形态分析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春龙;城市典型功能区大气磷沉降时空变异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刘晓燕;哈尔滨市多环芳烃大气干湿沉降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关清;夏玉米田臭氧干沉降通量观测及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4 赵雄飞;大气氮排放与沉降的定位观测及区域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王泽杰;青岛近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干沉降模型及气溶胶中常量元素干沉降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周培生;南京市大气汞的源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20年
7 庞博;玉米花粉干沉降特征的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郑洁;北京市昌平城区大气多环芳烃沉降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年
9 王凤超;哈尔滨市多溴联苯醚大气干湿沉降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刘晨书;北京大气气溶胶及干沉降中有机酸的来源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1 秦阳;南京地区气溶胶干沉降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2 孙艳;黄海沿岸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源解析及干沉降通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3 王云龙;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沉降通量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4 李太谦;大气氮沉降对杭州北里湖的影响[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5 王丹赫;中国至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主要离子大空间尺度变异性分布和北极冰川土壤化学组成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16 游颖畅;青藏高原东缘及其紧邻的四川盆地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7 刘博涵;大气气溶胶的LIBS检测系统及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8 张程;南京北郊冬春季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9 马珊;丝绸之路甘肃-新疆段沿线城市大气气溶胶物化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0 胡睿;南京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混合状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司文;减雾霾应优先加强氮氧化物减排控制[N];西安日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沈春蕾;梅林露:科研不枯燥[N];中国科学报;2013年
3 记者 张令琪 通讯员 陈裕;今年我市将建设4套大气气溶胶观测站[N];马鞍山日报;2015年
4 ;大气气溶胶让北极暖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记者 李晓辉;市政府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暨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议[N];锦州日报;2021年
6 ;“高开低收”形态分析[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7 记者 张行勇;中科院地环所 揭示西安冬季重污染形成的主因[N];中国科学报;2019年
8 孙效功;中国大气气溶胶及气候效应研究课题立项[N];中国气象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