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模态水是由它在温度,盐度,位势涡度的垂直均一性所表征的一类特殊类型的水团,它的垂直均一性来源冬季的深对流过程。作为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模态水是影响上层海洋温度层结和环流结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最近人们对于热带和副热带相互作用及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关注,副热带模态水-由于包含副热带海洋表层海气相互作用的长期记忆,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注意。
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Levitus(1994)、XBT、COADS、NCEP等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北太平洋副热带三个模态水(西部副热带模态水、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和东部副热带模态水)的气候态特征及其水平迁移特征,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根据模态水是温跃层通风过程的产物,体现了晚冬混合层特征这一基本思想,集中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三个模态水形成区晚冬混合层深度与温度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本文主要的创新成果如下:
1.采用一维TKE湍动能模式定量地揭示了模态水形成区外部大气强迫场(海表热通量、风应力、蒸发-降水)对晚冬深混合层形成的贡献:海表热通量季节循环的增强或减弱(50%),使得西部和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晚冬混合层加深或变浅分别超过50%和45%,而对东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晚冬混合层深度的影响不超过5%。同时发现在三个不同模态水形成区冬季海表失热都增加25Wm~2的情况下,中部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深度的加深最大(为70m),东部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深度的加深最小(10m)。此外,揭示了局地残余的西部模
态水是晚冬局地深混合层形成的“预条件”。
2.根据NCEP海洋资料和海气通量资料,采用一个混合层热平衡方程,发
现在三个模态水形成海区秋、冬季混合层温度冷却过程中,海表热通量、垂直
夹卷效应为主,其相对贡献分别为67%、19%(西部),53%、20%(中部)和65%、
30%(东部);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艾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皆是暖平流,而在
西部和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仅有地转平流是暖平流。同时确定了西部副
热带模态水形成区冬季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中有62%是海表热通量
的贡献,32%是地转平流的贡献;而在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艾克曼平流、
地转平流和海表热通量共同作用(相对贡献分别为32%、30%和25%)的结果是
冬季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的主要原因;在东部副热带模态水海表热
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是导致冬季混合层温度异常的最主要因素(相对贡献达
67%)。
3.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在前人提出北太平洋中部40oN左右存在浮力频率
低值区的基础上,发现了9一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40oN左右上层海洋(125m)
170“E一160“w之间存在特殊的的浮力频率低值区一层结稳定性的“豁口”,定量
计算结果证实了该区正是上层海温冷却的极值区;海表热通量的纬向分布差异
决定了该区的东边界,而其西边界的位置是由海表热通量和平流(Ekman流与地
转流)共同作用确定;该层结稳定性“豁口”成为冬季模态水形成的“预条件”,
是造成北太平洋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位于170“E一160“W的直接原因。
4,利用国际ARGO观测中心2001年2月、3月在黑潮再循环环流圈投放的
浮标资料,结合TRMM观测的海表温度资料和T/P一ERs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
海洋涡旋对北太平洋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气旋式
的暖涡(涡中心海平面异常为6Ocm)增强了冬季局地的垂向混合过程,使得混
合层及温跃层加深约IOOm,将有助于西部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而气旋式的冷
涡的作用刚好相反;1996一1998年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冬季上混合层较浅
与大量的气旋式冷涡出现有关;而1993一1995年则相反。
以上研究结果为定量地确定北太平洋模态水形成率和揭示北太平洋模态水
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
|
|
1 |
吴辉碇;数值预报模式中行星边界层的处理[J];海洋预报;1987年04期 |
2 |
倪慧,罗纪生,何立忠;三维可压缩混合层中扰动演化的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金友煌,李文魁,董正远,何光渝;速度分布对分层流中底部边界混合层结构的影响[J];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
4 |
彭新东,程麟生;黑河地区边界层平均结构和通量的数值模拟[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5 |
施卫平;祖迎庆;;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混合层中旋涡的合并过程[J];计算力学学报;2006年04期 |
6 |
吴建华,李伯臧,杨国林,赵平波,蒲富恪;对多层膜巨磁电阻半经典理论的混合层方法的改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
7 |
Colin P.North
,李蕙生;河流-风成混合层序中相的识别和储层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1991年04期 |
8 |
麻柏坤;收缩湍流场中标量扩散的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1993年03期 |
9 |
吉村尚久
,沈耀龙;据矿物变化来评价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史[J];海洋石油;1995年02期 |
10 |
杨羽;拉萨地区六月中、下旬逆温观测与混合层模式、分析及应用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
11 |
吴辉碇,申绍华;洋面上大气混合层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4期 |
12 |
沈利平,林建忠;混合层在二维扰动和三维扰动下的失稳特征[J];南昌水专学报;1994年S1期 |
13 |
邵雪明,林建忠,李玉麟,刘志华;混合层中粒子扩散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4期 |
14 |
邱剑;顾兆林;;利用高阶分区并行算法实现直接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08年01期 |
15 |
程麟生,彭新东;黑河地区行星边界层平均结构演变的三维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1992年04期 |
16 |
林建忠,沈利平;展向存在扰动和剪切的混合层流场的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6年02期 |
17 |
游振江,林建忠,石兴;混合层中柱状粒子取向分布函数的研究[J];力学季刊;2003年01期 |
18 |
邵雪明,林建忠,余钊圣;添加聚合物对混合层流场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1998年04期 |
19 |
蔡国飙,庄逢甘;二维H_2/O_2混合和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20 |
邵雪明,林建忠,余钊圣;混合层中四涡合并过程的数值研究[J];科技通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