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扩增及序列变异的初步研究
【摘要】:真核生物的核糖体RNA小亚基基因(Ribosomal RNA small subunit gene,18S rDNA)是常用的分子标记基因,具有进化速率慢,序列保守性高,拷贝数高的特点,常用在属或更高阶元的系统学研究中。该基因也适合作环境指示基因,用于研究环境样品的种群遗传结构,直接扩增环境微小生物的18S rDNA片段,建立18S rDNA变异类型文库,在DNA水平上剖析其群落结构组成。该方法是建立在DNA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它以环境总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回避了纯培养和显微镜检过程,对认识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小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和国内已有海洋微藻18S rDNA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报道,但用此方法对海洋小型浮游桡足类的报道还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 rDNA的变异类型文库,通过DNA系统学分析揭示该水域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
采用碱煮法提取胶州湾浮游动物总DNA,引物(247F/1701R)特异性地扩增桡足类18S rDNA的1.5kb片段,由于测通这样长度的序列需要3个反应,测序费用高,后来将引物247F和真核生物反向通用引物EK1269R结合,扩增该基因的约1kb片段,分别构建了质粒文库,对重组子进行Vsp I和Bsh NI酶切筛选不同OTU类型,并对每种OTU类型代表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3条1.35kb和8条1kb序列。然后,结合甲壳纲不同亚纲接近全长的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学分析。
引物247F和1701R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从浮游生物混合样中特异性扩增浮游桡足类的18S rDNA,引物247F和EK1269R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覆盖的种类,增加了OTU类型;两对引物都扩增出两种高丰度类群和一个低丰度类群,优势类群为哲水蚤目。根据各OTU类型的丰度计算获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相近,分别为0.95和0.96,表明18S rDNA基因1.5kb和1kb所包含的遗传变异信息相近。
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
该基因的保守区和变异区分布也说明1.skb和Ikb所包含的遗传变异信息相近。
遗传距离矩阵、BLAST分析和系统树构建都表明所获序列都是来源于挠足亚纲,
所获序列之间差异变化范围是0.03一1 3.3%。AY437862,AY491388,AY491390
与太平洋哲水蚤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8%以上,分支节点支持率在99%以上,
可以确定为哲水蚤属。除AY437863和AY491391只能确定为挠足亚纲外,其余序
列都为哲水蚤目。
|
|
|
|
1 |
汤鸿,李少菁;桡足类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1994年01期 |
2 |
林育真,李玉仙,郭沛涌,许士国;山东省东平湖桡足类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4期 |
3 |
谭烨辉
,黄良民
,董俊德
,王汉奎
,宋星宇;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5期 |
4 |
李捷;蒲新明;梁彦娟;张乐;;中华哲水蚤室内培养装置及室内种群培养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
5 |
谢平,高村典子;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
6 |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光涛;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J];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
7 |
王桂忠;吴荔生;李少菁;;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
8 |
陈明秀;陈金生;;尤溪街面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
9 |
郭玉清;叶兆弘;;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数量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刘晶晶;江志兵;郑平;;海洋桡足类的热耐受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11 |
彭国祥;高谦;宋英;赵琴平;罗宇良;聂品;;鲢中华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
12 |
曹文清,林元烧,张跃军;火腿许水蚤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
13 |
门荣新,杨官品,刘永健,管晓菁;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扩增及序列变异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1期 |
14 |
商栩,王桂忠,李少菁,黄加祺;九龙江口低盐区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5 |
赵文,宋青春,高放;大连近海两种桡足类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6 |
张光涛,孙松;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桡足类优势种的产卵量和种群结构[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
17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宋星宇;;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2期 |
18 |
陈丽华,陈钢,李少菁,郭东晖;温盐度对厦门港春季主要桡足类呼吸率影响的实验[J];台湾海峡;2001年S1期 |
19 |
刘光兴,陈珂;海洋桡足类滞育卵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20 |
曾祥波;黄邦钦;;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