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河口、长江口pCO_2及水—气界面通量研究

李岩  
【摘要】:本文通过2003年8月、9月对黄河口邻近海域和2004年5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调查,以及2004年4月、9月对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的进一步考察,获得了海水pCO_2的实测数据,结合相关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河口区尤其是淡咸水混合区域pCO_2的分布特征,估算了水一气界面CO_2通量。主要结论如下: 黄河口邻近海域大、小水期表层pCO_2分布均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高混浊度、高pCO_2、低温的黄河冲淡水冲出口门后,随着淡咸水的混合,河水中大量泥沙逐渐沉降,水体温度增加,表层海水pCO_2逐渐减少。采用Wanninkhof(1992)的模式及网格统计法计算,黄河口调查海区(面积为1.852×10~3km~2)2003年夏季向大气释放3.62×10~4tC,2003年秋季调查海区(面积为9.693×10~3km~2)向大气释放14.63×10~4tC。 黄河口淡咸水混合的过程中,高pCO_2、高pH、低盐的黄河冲淡水与海水淡咸水混合的物理混合机制影响pCO_2的分布。黄河口表层pCO_2的高低主要受水体碳酸盐系统的影响。 长江口春季表层水的pCO_2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均匀性,低盐的长江淡水区生物活动应是低盐区表层pCO_2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高盐度的长江口淡咸水混合区,pCO_2分布的影响因素应以长江冲淡水与海水的物理混合机制为主。 长江口夏季表层水pCO_2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均匀性,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扩展过程中,随悬浮物沉降,水温层化,透光率提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加强,表层CO_2消耗,导致表层水pCO_2的降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整个调查面积29.7×10~4km~2,夏季可从大气吸收18×10~4tC。 长江口及东海调查海域,考虑不同水系的影响,在高混浊度水体、S30的冲淡水区域及S30的调查海域分别建立了表层海水pCO_2受温度、盐度、磷酸盐三因素影响的模型。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盐度小于30的区域是大气CO_2的汇,生物活动是影响表层海水pCO_2和造成大气CO_2汇区的主要因素。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盐度小于30的区域是大气CO_2的源,淡咸水混合的物理过程是影响表层海水pCO_2和造成大气CO_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无疆;江苏沿海深水大港布局规划分析[J];海洋通报;1994年05期
2 王庆,李道季,孟庆海,陈吉余;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3 张华庆,范平,李华国,王永成,刘臣;一、二维连接水沙数学模型及在河口治理中的应用[J];水道港口;2001年03期
4 李有利,傅建利,杨景春,倪晋仁;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5 祝永康,孙志林;瓯江河口输沙模式与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2期
6 韩庆平,吴玲,奚建风,陈邦林;长江河口硼的测定及分布规律研究[J];海洋科学;1997年02期
7 吴华林,沈焕庭,朱建荣;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1年05期
8 温令平;伶仃洋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分析[J];水运工程;2001年09期
9 车越,何青,林卫青;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分布特性[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10 李保杰;黄巧华;于法展;马明栋;周婷;李战成;王巧成;;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现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11 李春初;长江河口三角洲问题评述[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12 邓伯强;淤泥临界冲刷切应力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1年03期
13 施文远,邱晓晖,黄奕普;九龙江—厦门湾河口区溶解~(226)Ra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4期
14 钱春林;河口盐水入侵长度的估算[J];海河水利;1995年04期
15 陈志琼,张斌,黄国兰,戴树桂;三丁基锡在河口微宇宙中的环境行为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年05期
16 王恺忱,王开荣;黄河口拦门沙的特性与治理问题[J];人民黄河;2002年02期
17 万新宁,李九发,何青,沈焕庭;国内外河口悬沙通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18 陈宁;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和保护对策[J];福建环境;2003年06期
19 王人骏;晋江河口水域中COD自净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台湾海峡;1996年01期
20 陈国华,王渊;海洋中硼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义吉;;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与河口有关因子响应[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潘存鸿;鲁海燕;曾剑;;人类活动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人类活动与河口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刘广平;杨红;;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上海长江口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建平;;凤塘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赵国祥;;抗寒植胶仍是云南垦区不容忽视的问题[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韩曾萃;;关于“河海”、“陆海”分界的科学法律及职能依据[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7 张震;王秋莲;曹喆;;天津海岸带水环境质量实例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彭旭红;;大凌河下游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工农业发展对其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宋星宇;张俊彬;谭烨辉;尹建强;刘胜;;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分布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许建平;杨义菊;朱伯康;;我国重要入海河口河海界线划分探讨[A];河海区域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向上;黄河口碳输运过程及其对莱州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鲍红艳;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质在典型河流和河口的来源、迁移和转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黄赛花;河口冲刷的理论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爱萍;长江口滨海湿地磷的迁移转化及净化功能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赵军;长江口与密西西比河口沉积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王瑞富;HY-1A卫星CCD重要河口监测服务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黄河口、长江口pCO_2及水—气界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杨金艳;ELCIRC模型在长江口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胡欣;黄浦江河口挡潮闸工程选址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马玉艳;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及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张俊耀;基于WebGIS的河口水环境管理技术研究[D];三峡大学;2008年
6 韩海骞;潮流作用下桥墩局部冲刷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封星;海上溢油行为预测模型及其在茂名海域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王玉成;黄河调水影响下河口区盐度分布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苏继琨;FY-3 MERSI河口泥沙监测方法与业务化系统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何杰;潮汐河口汊道治理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董光荣 通讯员 林燕 王成艳;中越共商河口—老街口岸自制简易交通工具问题[N];红河日报;2009年
2 记者 叶红;大连沙河口:开年两进国企讲法[N];检察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易园;河口开展“五一”走访慰问活动[N];红河日报;2009年
4 徐冠三;河口油地军港携手促环保[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张敦田;再现河口鼓楼风采[N];兰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汪继武 通讯员 王保祥 黄婷婷;河口通关服务由旅客说了算[N];云南日报;2009年
7 记者 陶丽琴 欧阳田军;携手维护健康长江建设生态河口[N];中国水利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杨辉庆 谭翔宇;河口多措并举抓工业[N];红河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恳;河口旅游:从打造产品到打拼服务[N];红河日报;2010年
10 林燕;河口:口岸明珠放异彩[N];云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