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长江口pCO_2及水—气界面通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2003年8月、9月对黄河口邻近海域和2004年5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调查,以及2004年4月、9月对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的进一步考察,获得了海水pCO_2的实测数据,结合相关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河口区尤其是淡咸水混合区域pCO_2的分布特征,估算了水一气界面CO_2通量。主要结论如下:
黄河口邻近海域大、小水期表层pCO_2分布均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高混浊度、高pCO_2、低温的黄河冲淡水冲出口门后,随着淡咸水的混合,河水中大量泥沙逐渐沉降,水体温度增加,表层海水pCO_2逐渐减少。采用Wanninkhof(1992)的模式及网格统计法计算,黄河口调查海区(面积为1.852×10~3km~2)2003年夏季向大气释放3.62×10~4tC,2003年秋季调查海区(面积为9.693×10~3km~2)向大气释放14.63×10~4tC。
黄河口淡咸水混合的过程中,高pCO_2、高pH、低盐的黄河冲淡水与海水淡咸水混合的物理混合机制影响pCO_2的分布。黄河口表层pCO_2的高低主要受水体碳酸盐系统的影响。
长江口春季表层水的pCO_2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均匀性,低盐的长江淡水区生物活动应是低盐区表层pCO_2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高盐度的长江口淡咸水混合区,pCO_2分布的影响因素应以长江冲淡水与海水的物理混合机制为主。
长江口夏季表层水pCO_2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均匀性,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扩展过程中,随悬浮物沉降,水温层化,透光率提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加强,表层CO_2消耗,导致表层水pCO_2的降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整个调查面积29.7×10~4km~2,夏季可从大气吸收18×10~4tC。
长江口及东海调查海域,考虑不同水系的影响,在高混浊度水体、S30的冲淡水区域及S30的调查海域分别建立了表层海水pCO_2受温度、盐度、磷酸盐三因素影响的模型。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盐度小于30的区域是大气CO_2的汇,生物活动是影响表层海水pCO_2和造成大气CO_2汇区的主要因素。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盐度小于30的区域是大气CO_2的源,淡咸水混合的物理过程是影响表层海水pCO_2和造成大气CO_2
|
|
|
|
1 |
卢无疆;江苏沿海深水大港布局规划分析[J];海洋通报;1994年05期 |
2 |
王庆,李道季,孟庆海,陈吉余;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
3 |
张华庆,范平,李华国,王永成,刘臣;一、二维连接水沙数学模型及在河口治理中的应用[J];水道港口;2001年03期 |
4 |
李有利,傅建利,杨景春,倪晋仁;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
5 |
祝永康,孙志林;瓯江河口输沙模式与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2期 |
6 |
韩庆平,吴玲,奚建风,陈邦林;长江河口硼的测定及分布规律研究[J];海洋科学;1997年02期 |
7 |
吴华林,沈焕庭,朱建荣;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1年05期 |
8 |
温令平;伶仃洋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分析[J];水运工程;2001年09期 |
9 |
车越,何青,林卫青;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分布特性[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
10 |
李保杰;黄巧华;于法展;马明栋;周婷;李战成;王巧成;;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现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
11 |
李春初;长江河口三角洲问题评述[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
12 |
邓伯强;淤泥临界冲刷切应力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1年03期 |
13 |
施文远,邱晓晖,黄奕普;九龙江—厦门湾河口区溶解~(226)Ra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4期 |
14 |
钱春林;河口盐水入侵长度的估算[J];海河水利;1995年04期 |
15 |
陈志琼,张斌,黄国兰,戴树桂;三丁基锡在河口微宇宙中的环境行为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年05期 |
16 |
王恺忱,王开荣;黄河口拦门沙的特性与治理问题[J];人民黄河;2002年02期 |
17 |
万新宁,李九发,何青,沈焕庭;国内外河口悬沙通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
18 |
陈宁;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和保护对策[J];福建环境;2003年06期 |
19 |
王人骏;晋江河口水域中COD自净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台湾海峡;1996年01期 |
20 |
陈国华,王渊;海洋中硼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