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层序地层及潮流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层序地层和潮流沉积体系。通过分析2002-2004年胶州湾地区的全新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的调查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在胶州湾近岸小区域内探讨了层序地层模式。研究了层序地层界面、体系域界面的划分方法并提出了层序内各体系域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体系域内的沉积相,形成了高水位期的潮流沉积体系。这对类似的海湾地区沉积体系的建立将有所裨益。
通过分析比较末次冰期以来青岛地区和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中国东部及青岛地区气候的演化,提出了研究区海平面的变化期次。研究区的海平面变化自15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3期:Ⅲ:15-10ka B.P.海面缓慢—快速上升期,海水逐渐上升至胶州湾;Ⅱ:10—5.5ka B.P.,海面缓慢波动上升期,胶州湾接受海侵,海面上升到最大海平面:Ⅰ:5.5ka B.P.至今,现代高海面时期,海面略有波动但范围不大。
建立层序地层界面相当重要。研究区的层序底界面为海相与陆相的不整合面,同时该面也是海侵面。层序的顶界面为海底沉积物界面。
根据QDD03孔的岩性、微体古生物及矿物组合特征,提出了体系域界面的划分标志。其中海侵边界层和最大海泛面的确定尤其重要。初次海泛面附近岩性一般为砂质的粗粒沉积,微体古生物丰度很低,而浓缩段多为泥质细粒沉积,微体化石丰度较高。
通过分析研究区全新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资料,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地层模式。胶州湾层序地层仅包括一个三级层序,在该层序下包括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以及无沉积间断期的河流相沉积。海进体系域一般厚1—2.5m,海侵边界层则更薄甚至在部分区域缺失。该体系域内包括潮道充填、古滨岸粗粒沉积和最大海泛面等沉积相,沉积相在浅地层剖面上表现为平行或上超反射特征。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岩性可分为6种大的类型。粗粒沉积区一般位于潮道、涨落潮流三角洲和大沽河—洋河三角洲的河口沙坝之上,潮下带因水动力条件较弱而沉积了细粒物质。通过对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胶州
|
|
|
|
1 |
崔毅,陈碧鹃,宋云利,王文兰;胶州湾海水、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
2 |
;胶州湾污染源调查与评价[J];海洋通报;1992年03期 |
3 |
贾成霞,刘广山,徐茂泉,黄奕普,张经;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
4 |
杨作升;;《胶州湾自然环境与地质演化》书评[J];海洋科学;2008年05期 |
5 |
范振刚;胶州湾潮间带污染生态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2年06期 |
6 |
林荣根;胶州湾海水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科学;1996年04期 |
7 |
郭耀同;胶州湾海域COD浓度场数值计算应用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3期 |
8 |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
9 |
杨玉玲,吴永成;90年代胶州湾海域的温、盐结构[J];黄渤海海洋;1999年03期 |
10 |
韩笑天,邹景忠,张永山;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4年02期 |
11 |
董贺平;李绍全;李广雪;李春;陈正新;赵铁虎;;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2 |
王化桐,方欣华,匡国瑞,杨殿荣,陈时俊;胶州湾环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Ⅰ.胶州湾潮流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13 |
黄世玫;胶州湾的浮游动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14 |
刘东艳,孙军,钱树本;胶州湾浮游植物研究Ⅱ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5 |
李成治,黄宝艇;胶州湾地貌的遥感图象机助解译[J];海洋与湖沼;1984年03期 |
16 |
吕小乔,孙秉一,史致丽;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7 |
刘福寿,王揆洋;胶州湾沿岸河流及其地质作用[J];海洋科学;1992年01期 |
18 |
郑培昕,王春晚;关于胶州湾沿岸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功能区划之研究[J];东方论坛;1994年04期 |
19 |
贾永刚,孙永福,单红仙;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3期 |
20 |
吴增茂,俞光耀,张志南,陆贤昆,高山红,张新玲;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模型与模拟 Ⅱ.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的模拟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