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进过程和海进体系域模拟与分析
【摘要】:东海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该区具有水深浅、坡度缓、沉积物供应丰富和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等特点,为研究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陆架沉积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对构造、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和海洋动力环境响应的理想区域。
本文工作是在前人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而细致的进行的。原本旨在对东海近2万年来的海进过程和海进体系域的发育模式及其沉积原理进行探讨,但在模拟所需中间资料的解疑与分析过程中,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有些甚至是有助于解决当今学术争议的认识与结论。本文在分析与解疑东海区域地质因素的过程中发现:冯—金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断裂沉降作用和构造沉降作用形成的;断裂作用是长期以来掩饰我们真是认识末次冰盛期以来东海最低海面位置的罪魁祸首。断裂作用使东海陆架水深150m附近及其以深的区域下降了至少30m,这是我国学者误把晚更新世以来东海最低海面定在17cal.ka BP、150m水深附近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断裂作用的认识和分析,得以得出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应在现今水深的140m附近;东海陆架150m水深附近贝壳砂层、阶地、断裂作用的存在和贝壳砂层所揭示的海平面位置(100m左右)说明,末次冰盛期期间,该带是一个相对隆起区,在17cal.kaBP左右才被海水淹没。在被海水淹没之前,该带可能是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之间的天然屏蔽,其的存在对于150m以浅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流向海输运沉积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力均衡作用不会造成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是一种随水深变化而有规律变化背景沉降,是造成东海古岸线标志不能真实反映东海海平面变化幅度重要的因素;东海陆架的构造枢纽线处于现今海面下约53m水深附近,构造沉降中心在现今水深110m附近;通过对前人资料的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在东海水下部分随水深变化而存在三种沉积物输运模式,即Ⅰ以大型河口三角洲为代表的向海辐散的沉积物输运模式、Ⅱ沿岸扩散和小型河口沿岸径流输砂模式和Ⅲ基岩海岸无沉积或弱沉积模式。这三种沉积模式是沉积物供给速率与海洋动力强度此强彼弱及海岸自然地理状况综合作用的反映。
在东海陆架区域地质因素的分析与解疑过程中,得到了进行海进过程及海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