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氧化亚铜的制备、表征及其氧化动力学

于振花  
【摘要】:氧化亚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在涂料、玻璃、陶瓷、塑料、农业以及工业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我国,氧化亚铜的用量逐年增长,近年来对氧化亚铜的研究比较活跃。目前尽管制备氧化亚铜的方法比较多,但很少得到粒径均一,性能稳定的氧化亚铜,同时很多制备方法比较繁琐复杂。 用亚硫酸钠还原硫酸铜原料易得,对设备的要求低,操作方便,产物纯净。但是反应过程中产生的SO_2溶解在反应溶液中,使溶液的酸度加大,使氧化亚铜的产率和含量大大降低。目前该方法常用NaOH或Na_2CO_3来调节反应溶液的pH值,但碱液的加入会导致局部的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u(OH)_2,受热产生CuO,使得到的产品不纯。本文首次在溶液中加入缓冲溶液,调解溶液的pH值。通过多次的试验发现溶液的合适pH值为5.0左右,所以选用HAc-NaAc缓冲体系。 本文分别在常压和水热条件下以HAc-NaAc溶液为缓冲体系,用亚硫酸钠还原硫酸铜制备出了纯净的氧化亚铜。采用化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在常压和水热条件下制备氧化亚铜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对氧化亚铜进行了氧化动力学研究。 通过常压下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发现影响常压下制备氧化亚铜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剂的用量和反应物的配比,得出常压下制备氧化亚铜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368K、反应时间90min、缓冲剂的用量为反应溶液的2倍、反应物的配比为1.2。得到产品的颜色为紫红色,产物较纯净,颗粒在1μm左右,近似为球形。氧化亚铜的产率为86%,用氧化还原法滴定测得氧化亚铜的含量为98.47%,产品的堆积密度为0.6548g/cm~3。 通过水热法制备氧化亚铜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发现,影响水热法制备氧化亚铜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剂的用量和填充度,得出水热法制备氧化亚铜的最佳实验条件是反应温度353K,反应时间为12h,缓冲剂的用量为反应溶液的4倍,填充度为0.80。得到的氧化亚铜的产率为88%。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嘉敏;;Co-Cr-Mo-C耐磨合金的氧化动力学[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8年04期
2 马信清,彭晓,李美栓,陈全芳,李铁藩;原子结合能测量法研究稀土氧化物对α-A1_2O_3膜氧化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3期
3 贾烁华;湿法脱硫工艺副产物亚硫酸盐的氧化动力学研究综述[J];电力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欣;赵文金;;N18锆合金在5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9年01期
5 贾清梅;曹兵;陈娟浓;太军君;;方铅矿氧化过程中温度和氧化物浓度的影响研究[J];金属矿山;2009年09期
6 仉小猛;叶树峰;徐利华;陈运法;魏连启;;SiC/Fe_xSi_y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1期
7 金韵;俞启全;郝希成;;在Fe-Zn-Mg催化剂上丁二烯深度氧化动力学[J];石油化工;1984年07期
8 沈其峰;蒲毓瑞;黄拔帆;郑月秋;;Ag—Mg合金的内氧化动力学、组织、结构和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1984年03期
9 罗明河;金克康;;S_(107)型低温钒催化剂上SO_2氧化动力学的研究[J];云南化工;1987年02期
10 庄剑鸣;用化学分析法对球团氧化动力学的研究[J];烧结球团;1993年03期
11 于先进,邱竹贤,支红军;锂盐阳极的空气氧化动力学研究[J];轻金属;1995年07期
12 李汉广,彭志辉;钨粉粉末体氧化动力学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5年04期
13 于先进,邱竹贤;高含锂盐阳极的空气氧化动力学研究[J];黄金学报;1996年01期
14 阮玉忠,于岩,吴万国,杜育红,林春莺;硅微粉结合SiC窑具氧化动力学[J];无机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15 雷云,贾云芝;细菌浸出硫化锌矿氧化动力学研究进展[J];有色金属;1999年04期
16 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O’-Sialon-ZrO_2-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研究[J];耐火材料;2000年02期
17 马永明,张敏卿,余国琮;水中溶解有机物TiO_2-UV-O_2光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J];化工进展;2002年02期
18 钱余海,李美栓,张亚明;注入Ce~+对预氧化的Ni20Cr合金1050℃氧化行为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2年04期
19 丁晓非,牟晨晓,沈勇;Nb含量对TiAl-Nb合金相组成及氧化动力学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0 李云,尚海波,郭建亭,袁超,杨洪才;铸造镍基高温合金K35的高温氧化行为[J];金属学报;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金龙;周益春;;热障涂层的氧化扩散——动力学模型[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2 李丹柯;王雨;;铁水提钒过程钒的氧化动力学研究进展[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3 李臻;唐中华;胡霄雪;夏春谷;;手性Salen-Mn(Ⅲ)配合物催化仲醇的氧化动力学拆分反应及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爱宾;卢善富;庄林;肖超渤;陆君涛;;季铵化聚砜:一种高性能碱性聚合物电解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董海雯;严灿;季孟波;潘英俊;魏子栋;;PtRu/C催化剂电氧化甲醇的交流阻抗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海龙;汪长安;张锐;;SiC/ZrB_2超高温陶瓷的抗氧化烧蚀性能和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英杰;张卫红;;2D C/SiC复合材料氧化环境下的微结构建模及等效弹性性能预测[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侯新梅;束奇峰;胡晓军;周国治;;非氧化物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9 赛音巴特尔;张作泰;李文超;;AlON-VN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分析[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10 于振涛;吴玮璐;李东;王兴旺;邱绍宇;周伟;;T225NG和T42NG钛合金在水中的氧化行为和表面分析[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厚安;第二相对MoSi_2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2年
2 李辽沙;五元渣(CMSTA)中钛选择性富集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01年
3 张林楠;铜渣中有价组分的选择性析出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4 陈虎魁;镁合金在HFC-134a气氛中的氧化行为及与陶瓷材料的作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马晓霞;TiAl基合金固体渗硅层的形成及抗高温氧化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6 杨江荣;U-2.5wt%Nb合金的氧化动力学与环境气氛腐蚀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7 郭艳辉;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及表面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刘国军;铜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季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及氧化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仲晓星;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玺;3D C/SiC复合材料氧化机理分析及氧化动力学模型[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邹金龙;热障涂层界面氧化的热力学理论分析[D];湘潭大学;2004年
3 程素玲;合金元素Ca、Y对AZ91合金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周继良;碳素钢高温抗氧化涂料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于振花;氧化亚铜的制备、表征及其氧化动力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高丽梅;Nb-Si基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定向凝固组织特征及性能[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魏圣明;粉末冶金Ni-Cr/BN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吕学飞;Ni-Cr-Mo-Cu合金的耐蚀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9 赵龙云;闪锌矿氧化动力学及其非线性现象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10 任家松;新型Nb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的氧化行为及其抗氧化涂层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乔申颖 王阳元;在辛勤耕耘中享受创新的幸福[N];经济日报;2009年
2 建雄;才华耐材优质刚玉复相耐火材料通过鉴定[N];中国建材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