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斑紫菜孢子体功能基因组特征及铁氧化还原蛋白亚基Ⅰ基因分析
【摘要】:紫菜是世界栽培海藻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红藻之一。同时,条斑紫菜还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我们以条斑紫菜孢子体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方法构建cDNA文库,进行了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铁氧还蛋白等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分析。
在条斑紫菜孢子体cDNA文库构建过程中,用SMART方法构建了cDNA文库。文库未扩增时的滴度为1.52×10~6pfu/ml,扩增后为1.77×10~9pfu/ml,重组率为88.2%,保证了文库对低丰度基因的覆盖率。为了获得完整的5’端,我们用Oligo-capping方法构建了第二个cDNA文库,该文库包含1.8×10~6个克隆,最长的插入片段为3.5 K。
从Oligo-capping方法构建的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克隆进行测序获得719条EST序列,可聚类形成329条非冗余序列。对其中匹配最严谨的60条序列进行了Gene Ontology(GO),HMMPFAM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功能方面,有42条基因分别属于10类不同的功能;43条基因分别参与5种细胞代谢过程;在细胞定位方面,有43条基因定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亚结构或者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另有6条属于细胞外组分。通过HMMPFAM对蛋白质功能域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与酶或蛋白质发挥功能有重要作用的功能域,包括:COX1,Sod_Fe_C,RNase PH等。通过Pathway对蛋白质(酶)可能参与的代谢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非冗余序列共参与103种代谢途径。与配子体相比较,孢子体也存在很强的密码子使用偏倚性;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明显高于第一位和第二位;孢子体基因编码区平均GC含量以及其在密码子的每个位置都比配子体相对低。新ESTs比例为60.2%,新基因的比例可高达81.8%。说明对于条斑紫菜ESTs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所有ESTs已经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CX873884到CX87460。
我们在条斑紫菜丝状体中首次克隆了铁氧还蛋白亚基Ⅰ基因。其基因组DNA包含了一个富含GC的内含子,位于ATG后第280到第306位。该基因组
|
|
|
|
1 |
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1年04期 |
2 |
王军平,张友明,粟永萍;Red/ET同源重组介导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快速修饰[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年05期 |
3 |
李宝健,刘秋云,李刚,何康泽;21世纪医学主要进展的预测——以人类后基因组研究为主要特征的医学革命时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陈省平;863计划海洋领域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开放实验室正式成立[J];高技术通讯;2000年03期 |
5 |
董玉珠;系统生物学[J];生物磁学;2003年03期 |
6 |
陈其军,王学臣,刘强;植物逆境胁迫耐受性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年06期 |
7 |
崔艳华;徐德昌;曲晓军;;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信息学;2008年02期 |
8 |
张永强,裴新梧,王志兴,贾士荣;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J];生物技术通报;2003年06期 |
9 |
刁文一;蒋建雄;熊兴华;张炎;彭昕琴;张志刚;;RNAi在植物功能基因组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2期 |
10 |
黄坤艳,饶力群,储成才;转座子标签法及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
11 |
齐飞,巩振辉,赵会芳;RNAi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2 |
谢卡斌,张建伟,向勇,冯旗,韩斌,储昭晖,王石平,张启发,熊立仲;10828条籼稻全长cDNA的分离和注释[J];中国科学C辑;2005年01期 |
13 |
牟彦双;李辉;;鸡基因组研究新进展[J];遗传;2006年05期 |
14 |
沈君辉;宋东亮;赵运军;李来庚;;桉树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年01期 |
15 |
Jocelyn Kaiser,李伟;芥菜研究:从基因组到功能基因组学[J];世界科学;2000年11期 |
16 |
向彦,贺浩华,傅军如;RNAi及其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4期 |
17 |
胡杨;与低氧适应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7期 |
18 |
左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现状[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0年01期 |
19 |
李洪林,沈建华,罗小民,沈旭,朱维良,王希诚,陈凯先,蒋华良;虚拟筛选与新药发现[J];生命科学;2005年02期 |
20 |
王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J];生命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