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研究

蔡跃飘  
【摘要】: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种杂多糖,一般存在于褐藻和一些棘皮动物体中。近年来海洋药物方面的研究表明它有如抗凝血、抗肿瘤、抗病毒、抗溃疡等等多种活性,因此近年来对它研究逐渐增多。但其结构和组成随着提取来源的不同,往往有较大的差别。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是海带科(Laminariaceae)的一种大型海藻,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含有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海带生产养殖的第一大国家,年产量占世界海带产量的80%以上。但海带产业在我国却迟迟未能发展成为大产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品单一、科研开发力度不够,产业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阶段。为了促进海带产业以及整个海藻工业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海带的综合利用,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已有不少关于它活性的报道,但对它的结构分析却很少,本文将试图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文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通过酸提取、膜分离和乙醇沉淀法,制备得到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利用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级和凝胶色谱纯化,得到硫酸基含量不同的三个组分:F-0,F-1和F-2,得率分别为13.4%,34.8%,28.6%。经化学组成分析,这三个组分的硫酸基含量分别是7.6%,16.1%,30.5%;糖醛酸分别为20.8%,21.4%,8.4%。其中F-1是高糖醛酸组分,F-2是高硫组分。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这三种组分的单糖组成为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和木糖。其中岩藻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40.7%,52.9%和62.5%。HPSEC法测定分子量表明F-1和F-2的数均分子量分别为150,700和160,000。 2.比较酸水解,酶水解和氧化水解的产物发现氧化水解更适合制备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氧化水解条件为9%H_2O_2,60℃,反应6h。对氧化降解产物利用截留分子量为5,000(Da)的超滤膜分离,再用Bio-P4、P2进行进一步纯化,分别得到F-1b,F-1c和F-2b,F-2c。通过比较酸降解和氧化降解产物的硫酸基含量,发现氧化降解产物的硫酸基含量要高一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强强;方颂椽;沈德祥;金明耀;奚旦立;戚礼门;;十二指肠粘多糖的研究——Ⅰ.组份及理化性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2年02期
2 李波,顾小红,许时婴;硫酸酯多糖结构中硫酸基位置的判断[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惠芬,李宝才,范家恒,董玉莲,闻克威,周建元;盐酸水解—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酯化多糖硫酸基含量方法考察[J];食品科学;2002年05期
4 陈美珍;廖灶辉;陈鸿霖;;龙须菜多糖硫酸基含量对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年08期
5 赵永强;杨贤庆;戚勃;李来好;刁石强;陈胜军;;琼胶中硫酸基的离子色谱法测定[J];南方水产;2009年06期
6 杨贤庆;赵永强;戚勃;李来好;陈胜军;岑剑伟;;离子色谱法与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琼胶糖中硫酸基含量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18期
7 邹群,张迎庆,干信,陈茂彬;KGM硫酸酯衍生物的结构分析和硫酸基含量测定[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邱芳萍;张玲;于健;;硫酸钡比浊法对鹿茸多糖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林钦;;不同海参粗多糖的化学组成成分研究[J];食品工业;2009年06期
10 陈美珍;余杰;杨拉维;潘群文;;龙须菜多糖硫酸化对免疫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年15期
11 陈以仁;吴尚兰;李佶;;粘土制含硫酸基聚氯化铝试验报告[J];广东化工;1982年03期
12 周存山;马海乐;;条斑紫菜多糖的含量测定及其部分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02期
13 郑艾初;陈健;;白底辐肛参酸性黏多糖的分离及特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10期
14 徐强强;方颂椽;沈德祥;金明耀;奚旦立;戚礼门;;十二指肠粘多糖的研究 Ⅰ.组份及性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2年03期
15 吴永沛;刘明;刘翼祥;陈俊;王先;;制备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9期
16 严君;施松善;王顺春;王峥涛;胡之璧;;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9期
17 白日霞;王长海;;硫酸海胆内容物多糖化学结构的质谱法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0年02期
18 陈孟植;厨房用洗涤剂[J];现代化工;1995年04期
19 张正富;;国外缩聚染料发展概况[J];染料与染色;1981年03期
20 黄良仙;李歌;郭锟;杨刚;安秋凤;;聚醚硅油再改性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岗;Michael W.Duffel;;羟基多氯联苯的理化特性对其与大鼠硫酸基转移酶1A1作用的预测价值[A];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2 周存山;马海乐;;条斑紫菜多糖的含量测定及其部分理化性质研究[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敏;王静云;谭卓毅;何旖旎;;硫酸基转移酶1A1His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邝荔;柳一鸣;谢瑜珊;王凤新;邓穗平;欧阳健明;;降解海带多糖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苏秀榕;向怡卉;郑卫星;邵亮亮;徐巧云;;刺参消化道多糖的研究[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季宇彬;汲晨锋;吴涛;;羊栖菜多糖分离纯化及一级结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王顺春;桂新;王峥涛;胡之璧;;圆形脐叶藻中多糖成分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复合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8 刘四光;李文权;郑啸;邓永智;蔡明刚;梁燕茹;;自养小球藻(Chlorella autotropica)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艳南;于广利;杨波;赵峡;焦广玲;;海萝藻(Gloiopeltis furcata)多糖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A];中国药学会全国多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守军;杨永利;饶佩云;;蜈蚣藻多糖的纯化及其结构表征[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晓辉;浒苔多糖的结构及寡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杨静峰;基于牡蛎糖原硫酸酯结构的多糖构效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3 刘四光;自养小球藻(Chlorella autotrophica)多糖提取、纯化、化学结构及抗菌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柏乾明;体内外研究羟基胆固醇硫酸基转移酶(SULT2B1b)在脂类代谢中的功能及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利芹;紫球藻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吴明江;火木层孔菌发酵菌丝体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军;杜氏盐藻多糖的提取、分离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8 李红燕;宽礁膜抗凝血活性多糖及其寡糖的制备和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黄皓;魔芋HOGS抗病毒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薛志欣;壳聚糖、琼胶糖的提取及其对藻胆蛋白缓释体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舒;三种褐藻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纯化及结构分析[D];大连海洋大学;2013年
2 尹利昂;不同海参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化性质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徐述明;猪苓多糖硫酸酯化及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石全见;紫球藻多糖的分子修饰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D];烟台大学;2009年
5 房芳;礁膜(Monostroma nitidum)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和抗凝血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台文静;3种海藻中岩藻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及其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杨洁;仿刺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初步结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高昊东;一种灰树花菌丝体水不溶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廖灶辉;龙须菜多糖硫酸基含量与抗流感病毒活性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0 田倩;类肝素多糖在聚氨酯材料表面的原位合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骁束 梅英;硫酸酯化多糖及其抗HIV作用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周艳琼 白木;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涂料[N];中国建材报;2004年
3 村洋;有利减肥的蔬菜[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