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古潜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胜利油田是中国东部老油田之一,主体构造带及中浅层目标勘探程度达非常高,如何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实现油田稳产,成为当务之急。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的主探区,其太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济阳坳陷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因此,潜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潜在目标。
本次研究采用了重力、航磁、测井、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方法与技术,进行宏观构造及基底构造的分析,尽可能搞清潜山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内幕构造特征。然后,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在济阳坳陷的具体表现,从构造动力学机制上解释潜山形成、演化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的规律。
济阳坳陷目前共发现20个古潜山油气藏,它们存在于沾化、车镇和东营3个凹陷之中。它们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印支期构造格局和鲁西地区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主要特点是: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大规模、强烈的褶皱变形,广泛发育有近EW向的宽缓褶皱,仅局部地段发育倒转褶皱,如五号桩地区。此外,近EW向的一组大断裂发育,伴生NE及NW向断裂两组次级断裂,使得EW向的大断裂呈锯齿状延伸。它们将济阳坳陷基底分割成近EW向的地块,并控制晚期构造格局。中生代燕山期构造格局是新生代古潜山形成及演变的重要阶段,以NE走向的逆冲—褶皱作用为主。新生代济阳坳陷为挤压纯剪环境下的逃逸作用产生的断陷组合,发育有北西西向、近东西向二组基底正断层,它们在空间上彼此交错并构成中新生代盆地的锯齿状边界断层,并且NW向、近EW向断层为控坳断层。济阳坳陷现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并与断块面倾向北或北西的“单面山”式半地垒相间排列。NW向、近EW向控盆的边界断层多为伸展量巨大的铲形正断层,伸展量巨大。而NE向断层多表现为倾角较大、伸展量不大的变换或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水平错动。
通过对燕山期和新生代同一坳陷的对比发现,许多早期构造在新生代得到加强或改造。特别是新、老构造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只是一些断裂发生了构造性
|
|
|
|
1 |
燕子杰;姜能栋;吉双文;;济阳坳陷东北部潜山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6期 |
2 |
王颖,王英民,赵锡奎;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对断块型潜山的形成及油气成藏的影响[J];矿物岩石;2004年02期 |
3 |
张奎华;马立权;;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内幕储层再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
4 |
揭景荣;阎汉杰;苗永康;胡加山;;高精度重力协同地震识别潜山与断裂技术的开发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
5 |
徐怀民;徐朝晖;张善文;王志高;王永诗;;中国东部陆相盆地的层次结构、油气成藏体系与隐蔽油气藏特征——以济阳坳陷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1期 |
6 |
景永奇,秦瑞宝;利用裂缝指示曲线判别花岗岩潜山纵向裂缝发育带[J];测井技术;1999年01期 |
7 |
谭秋明,万方义,张先豪;潜山地热井观察电缆表层水垢的物质成分分析[J];湖北地矿;1999年01期 |
8 |
侯建湘,孟庆友,汤淘,胡勇;大民屯凹陷沈223-229潜山构造及储层研究[J];河南石油;2004年03期 |
9 |
李江霞;李琴;;沾车地区高精度重力处理新技术研究及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10年03期 |
10 |
渠永宏,孙镇城,冯晓杰,陈章明;冀中坳陷北部潜山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1 |
吴智勇,郭建华,吴东胜;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4期 |
12 |
李淑恩;李冰;张占江;池永红;李建东;吕卫东;;三维连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大港某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
13 |
钱凯;王淑芬;;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礁灰岩及礁灰岩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5期 |
14 |
程有义,宋来亮,郭瑾,王和平;济阳坳陷浅层天然气富集的有利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6期 |
15 |
宋国奇,穆星,车燕,姜慧超,庞雄奇;济阳坳陷溶解气运移释放成藏机理与模式[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16 |
梁生正,杨国奇,田建章,刘明生,杨俊红;渤海湾叠合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年06期 |
17 |
刘震,戴立昌,赵阳,许晓明,张善文,蔡进功;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18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第1~6期目次[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
19 |
韩立国;;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9年01期 |
20 |
赵巧静;杨彦利;;济阳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