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本研究课题以渤海湾近岸海域和潮间带为研究区域,于2003年7月,11月和2004年2月,5月连续四个季度对该研究区域的底栖动物和部分环境因子进行取样调查和测试研究。具体研究了大、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测试了部分经济动物的生物质量和环境因子:首次利用大、小型底栖动物指示指标评价渤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建立了渤海淤泥质海岸生境退化的诊断技术体系、生境退化的生物指示种或种群监测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海洋生态环境因子研究
渤海湾底层水体中三种主要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在大多数站位超过海水一类水质标准,成为污染区。平面分布特点基本是近岸区高于远岸海域,高值区位于河口和养殖区近岸海域,低值区为远离海岸带的海域。从季节上看,春季污染较重,夏季最轻,秋季微升。三航次22个站位油类检出率100%,超标率近60%,从平面分布上看,河口和近岸高于远岸,从季节变化看,秋季春季夏季。六种主要重金属中有Zn、Pb、Hg三种超标严重。本研究海域沉积物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从垂直分布上看,表层(0~2cm)比底层(2~5cm)的含量高;从平面分布上分析,近岸含量要低于远岸站位的含量;季节变化: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有机物分布趋势为近岸高于远海,在夏季含量较高,在春季较低。沉积物的含水量差异也较小;重金属中的Zn、Cr、Hg在所有的调查站位中均超标,Pb在A9、A10、A15三站位超标,Cd在A5站位超标。
2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本次调查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149种,四个季节的总平均丰
|
|
|
|
1 |
唐静亮,胡颢琰;舟山港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4期 |
2 |
杨广利,卡林,韩爱民;从底栖动物群落变迁评价京杭大运河的水质[J];江苏环境科技;2004年S1期 |
3 |
何明海;利用底栖生物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质量[J];海洋环境科学;1989年04期 |
4 |
何悦强,杜完成;珠江口与粤西沿海底栖生物体内石油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水产资源的危害[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1期 |
5 |
王永泓,黄立强,王慧珍,尹向芙;K-优势曲线分析污染对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影响的初步尝试[J];海洋环境科学;1992年01期 |
6 |
马藏允,刘海,王惠卿,王世权;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
7 |
陆超华;海南岛沿岸海域底栖生物污染调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88年01期 |
8 |
马明辉,闫启仑,卞正和;辽东湾近岸冰区大型底栖动物调查[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
9 |
宋宪国;用底栖动物评价水环境[J];山西水利科技;1997年02期 |
10 |
廖强;气相色谱法研究海洋底栖生物体内的有机农药残留量分布特性的初步观察[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1期 |
11 |
庄栋法,蔡子平,陈孝麟,吴省三,唐森铭;柴油在底泥中的行为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4期 |
12 |
张敬怀,欧强;珠江口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13 |
戴国梁;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89年03期 |
14 |
柯;北亚德里亚海贻贝和某些底栖生物体中的氯化烃[J];海洋环境科学;1988年04期 |
15 |
;近海典型污染区域底栖生物监测技术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
16 |
张玉生;IOC/GEEP底栖生物群落环境效应国际研讨班在厦举行[J];海洋环境科学;1992年04期 |
17 |
余日清,陈桂珠,章金鸿,黄玉山;排放生活污水对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6期 |
18 |
丁利民;水下也有“沙尘暴”70种底栖生物消失[J];北京水产;2002年03期 |
19 |
唐森铭,庄栋法;中尺度底栖生态系中贝类群落对柴油污染效应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
20 |
吴洁,王锐,俞剑莹,虞左明,沈小东;西湖引水治理后的底栖动物群落[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