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L4的逆境适应性及其抗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摘要】: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低温是极地最基本的特征,严寒的气候在南极已存在至少1400万年。海冰中间存在大量网状的盐囊和盐通道,其中海水的盐度可以达到普通海水的3倍,甚至5倍。南极冰藻就是指生活在这些高浓度盐水孔洞中的一大类微藻。并且冰藻生活的冰层是一个低光照、寡营养和少气体交换的场所。同时,由于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南极地区UV-B辐射大大增加,对冰藻的生存和繁殖带来很大的影响。每年南极的春夏季,海冰的融化时冰藻周围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光照和UV-B辐射增强,气体交换频繁。日积月累海冰的冻溶变化中,冰藻逐渐形成了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理生化机制。
正是由于冰藻这种特殊的生理特征,必然使其成为研究低温生物学的良好试验材料;此外,冰藻也是新型活性物质的潜在来源。为了更加合理的开发南极的低温藻类资源,从应用上丰富我国现有的微生物资源,从中开发出有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和产品,本文主要以南极绿藻L4(Chlamydomonas sp. L4)为材料,对该藻的逆境适应性和抗逆蛋白质组学进行,以期为南极冰藻抗逆机理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所取得的主要结果概括于下。
(1) 以两种常温藻作对照,对南极绿藻L1和绿藻L4,硅藻的盒形藻、菱形藻、圆筛藻和蓝藻等6种南极冰藻的耐盐性进行测定。研究发现,5种南极冰藻对盐度的耐性一般要高于常温藻的,并且冰藻之间的耐盐性也存在种类之间的差异,抗盐性的顺序依次为硅藻绿藻蓝藻。
(2) 以常温藻衣藻(Chlamydomonas monadina)为对照,研究南极绿藻L4高盐胁迫下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正常情况下,绿藻L4中MDA、SOD、脯氨酸含量较常温藻的高,高含量的脯氨酸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高含量的
|
|
|
|
1 |
李秀敏;任国栋;王新谱;;中华豆芫菁的触角感器与类型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2 |
吴淑兰;王仲涛;王树娥;张玉英;刘贵生;;小白鼠甲状腺的超微结构——超薄切片及冷冻复型透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88年03期 |
3 |
杨文成;;胎儿大脑皮层枕极突触超微结构的形态学观察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4 |
张丽萍;平芮巾;杨鹏飞;米超;王静;岳启安;胡孔新;;液相中炭疽杆菌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6期 |
5 |
张启敬;徐伟;李继庚;王桂敏;丁庆猷;;猪肺炎霉形体兔化弱毒株的超微结构及致病性研究——1.兔化弱毒株的超微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1989年04期 |
6 |
陈瑞华;蔡兆明;梁平;陈小铭;;胎儿晶状体纤维发育的光、电镜观察[J];解剖学杂志;1992年01期 |
7 |
李云生;任学军;王长月;何璐;;人直肠肌间神经丛透射电镜的观察[J];解剖学研究;2006年02期 |
8 |
弭忠祥,赵小钒,王秀珍;三角帆蚌卵子超微结构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4期 |
9 |
叶祥奎;;湖南辰溪侏罗纪的龟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3年04期 |
10 |
席以珍;;中国芍药属花粉形态及其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4年03期 |
11 |
孙纪申;罗雪云;刘头玠;温世凡;;半裸镰刀菌的超微结构[J];生物学通报;1985年03期 |
12 |
刘宏迪;梁平彦;;感染病毒的侧耳的超微结构[J];微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
13 |
严世都;邱治民;邹宁生;梁平;;胎儿圆窗膜超微结构的观察[J];解剖学报;1987年02期 |
14 |
王福生;王宏霞;李予川;胥照平;汪民;;斑点热群新疆立克次体对宿主细胞感染过程的形态学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0年03期 |
15 |
陈卫,李维琪,王钫;经中试加工的变色人发超微结构[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6 |
杨丽珍,谢衷明,陈惠卿,沈颖,朱建宇,蒋文珏;硅橡胶堵塞兔输卵管对其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1992年06期 |
17 |
陈克功;王庆林;陈庆杰;;左侧股骨下端干骺联合线的形态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2年06期 |
18 |
阎蕴力,亀家俊夫,郑力芬,王美华,饭野晃啓;小鼠生精细胞染色质与染色体构筑的扫描电镜研究(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1997年02期 |
19 |
盛春;罗永婷;章骏;袁维佳;顾福康;;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超微结构在昼夜光周期中的变化[J];水产学报;2007年S1期 |
20 |
江剑平;林雪莹;;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