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

吴隆杰  
【摘要】: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它为人们提供了优质蛋白质、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和休闲娱乐等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和部分种群的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渔业水域污染加重、人口剧增、水产品消费意愿增强等问题的出现,对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测度、分析、评估正成为国内外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重点和热点领域。认真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指数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渔业资源的特性、供应情况、人口发展与消费模式变化等相关因素,提出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测度、比较、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发展和研究历程,引起了人们对发展观的重新认识。综述多种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并全面充分分析最新的生态足迹测度方法,发展出生态足迹指数方法,用于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包括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牧业生态足迹指数、林业生态足迹指数、农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建设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和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指数等在内的生态足迹指数多样性概念,用于在宏观上测度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渔业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状况及一般过程,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人口与收入水平、技术进步、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状况、渔业综合管理、渔业补贴、水生生态系生物入侵、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均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分析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的原则、理论框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测度方法的理论假设、计算步骤、应用范围、数据来源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等。 在案例研究中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1年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方法进行了动态测度,并对我国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变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林;;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中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2 许彬;王珞;文涛;;云南省昭通市竹资源的开发及可持续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3 李夏;李纯厚;;广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4 倪海儿;周瑞娟;;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灰色评价与预测[J];海洋与湖沼;2009年03期
5 塔娜;程和琴;江红;倪一卓;Birane Sambe;杨忠勇;;侧重于渔业的东海海岸剖面分析模型初探——以舟山群岛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苏昕;吴隆杰;徐建明;;我国海洋生态系的恢复重建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04期
7 姜海滨;;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07期
8 王严;;渔业补贴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3期
9 姜海滨;;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蒋勇,雷海章;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大对策[J];当代经济;2004年01期
11 刘军;;论辽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2 蒋勇,雷海章;中部地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外部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5期
13 陈新军,周应祺;基于BP模型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动态评价[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4 季敏;朱云;;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方法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8年02期
15 陈强;;发展渔业循环经济 促进台州渔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7年06期
16 唐吕军;;宿松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7期
17 景尚喜;;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1年04期
18 陈亚瞿;陈渊泉;;长江河口区渔业资源利用新模式及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中国水产科学;1999年S1期
19 赵明森;关于加强我国渔业宏观调控的研究与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14期
20 张学俭;中国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今日国土;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塔娜;程和琴;江红;;侧重于渔业的东海海岸剖面分析模型初探——以舟山群岛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戴天元;;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3 周德群;吴永勤;;论我国煤炭资源储采比与可持续利用问题[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宋士臻;王星茹;杨国生;杨慧丽;朱明杰;;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看唐钢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胡明华;;浅谈滩涂可持续利用的科技进步及课题支持[A];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委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宁;;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建设[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黄为隽;;粤中民居中蕴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彭世彰;胡玲;;节水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敬嵩;;福建省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刘红萍;杨钢桥;;丘陵山区农地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广西田林县土地开发项目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3 高智晟;野生动物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李华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法律保护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孙卫东;区域国土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7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8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9 田治威;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彭贤则;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脱文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D];西北大学;2007年
3 孙凤;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资源定价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蔡云华;云南滇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朱丽丽;内蒙古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栗楠;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光斌;国土规划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强积;青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陈艳梅;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忠;推广封山保育和承包采集促进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晓;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N];焦作日报;2010年
3 记者 荣燕 孙奕;回良玉会见瑞士联邦委员洛伊恩贝格尔[N];人民日报;2009年
4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全面修复渔业资源 促进渔业经济发展[N];农民日报;2008年
5 牛国元;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记者 崔军 向清凯 实习生 邓锋;渔业经济遭遇大挑战 可持续发展光明在前[N];经济日报;2000年
7 武源秋;如何保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N];中国渔业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苏稻香;暗流涌动的南海“渔战”[N];南方日报;2009年
9 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汪政;我市举行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N];黄冈日报;2009年
10 王有盛;千万尾鱼苗再投鄱阳湖[N];上饶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