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及河口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研究
【摘要】:
本课题源于973“中国典型河口碳通量研究”。根据国内外对水体中颗粒物的来源研究的方法,采用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对黄河不同区段、黄河口及近海区烃类的时空分布和物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讨论入海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探讨了有机质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主要结果如下: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在选定的色谱柱和分析条件下,测定16种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用加速溶剂萃取法提取悬浮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的回收率分别为79.0-140.2%和72.6%-138.0%。索氏提取法提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的回收率分别为68.4-128.0%和61.0%-112.0%。
黄河不同区段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上游以单峰型为主;中、下游区域碳数分布为双峰型。说明上游主要是受陆源影响,中游和下游受陆源和水生生物源的共同影响,而且各区域其水生源和陆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下游颗粒物中正构烷烃水生源含量高于中游(潼关、花园口)高于上游高于库区,中游花园口站强于潼关强于库区。花园口四季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总含量在2.53-5.69μg/l之间,碳数分布特征为:春、夏、秋季正构烷烃呈现出双峰型分布,而冬季为单峰型分布。黄河正构烷烃来源的月季变化主要体现为水生生物源的正构烷烃含量的增减,呈现出秋季高于春、夏季高于冬季的特点。黄河洪水期间与正常年份相比,正构烷烃的含量与分布无差别,但调水调沙期间,由于水文的特殊性,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总量及各个碳数的含量高出同年其它月份一个数量级。说明人为控制下的黄河调水调沙,对物质的输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悬浮颗粒物中奇碳数正构烷烃(除nC21、nC33)以及nC16、nC18、nC24、nC28、nC30有规律的显现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含量降低,即该类化合物易吸附在小颗粒中;而nC20、nC21的含量相对较低,但随着颗粒的增大而含量增加,;nC14、nC22、nC26、nC32、nC33的含量分布显示了与颗粒大小无关,但nC14、nC22、nC26表现出在小颗粒中的吸附量大于大颗粒。TSS中PAH主要来自于热解源,4环PAH、苯并[b]荧蒽和苯并[k]荧蒽随着颗粒的增大而含量降低;2-3环PAH、M276
|
|
|
|
1 |
黄云碧;;气相色谱法测定气溶胶中的烃类有机物[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2 |
崔俊峰;李英华;景丽洁;郝明春;刘超;;吉林市大气气溶胶中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分析[J];化工科技;2008年01期 |
3 |
吴莹,张经,唐运千;南海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4 |
彭林,曾凡刚,陈名樑,刘裕明;太原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空间分布及来源分析[J];岩矿测试;2003年03期 |
5 |
刘爱霞;郎印海;薛荔栋;刘洁;;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
6 |
崔兆杰,周长利,张春阳,高连存;超临界流体分级萃取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J];分析测试学报;1996年06期 |
7 |
黄业茹,狄一安,施钧慧,西川雅高;北京、东京、筑波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组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
8 |
彭林,白志鹏,朱坦;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现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
9 |
杨佰娟;徐晓琴;李庆玲;何鹰;黎先春;王小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海面溢油事故鉴别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
10 |
刘建平;黄河口的美食[J];四川烹饪;2005年07期 |
11 |
郎印海;贾永刚;刘宗峰;高振会;王鑫平;;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2 |
刘宗峰;郎印海;曹正梅;马启敏;;黄河口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
13 |
晁敏;伦凤霞;沈新强;;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J];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
14 |
朱泽琛;;塑料制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11期 |
15 |
肖海清;王星;王超;孙海锋;张义丞;;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塑料制品中多环芳烃[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2期 |
16 |
王永辰,孙秉一;河口区元素的平衡(Ⅲ)——黄河口镉的行为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6期 |
17 |
叶兆贤;简颖涛;祁士华;吴文勇;;广佛公路机动车排放有机污染物监测与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
18 |
张前前;朱丽丽;安伟;梁生康;张栋梅;;应用气相色谱和同步荧光光谱鉴别溢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9 |
张曼平,郑士淮,张正斌,刘莲生;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20 |
崔仙舟;王中柱;刘欣华;单室田;周学兵;;黄河口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