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
【摘要】:
水产养殖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养殖废水的排放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影响,水域环境的恶化,赤潮频发,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遭到破坏。养殖水域的水质下降也给我国渔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氨氮是水产养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最难以去除的物质。目前专门针对水产养殖废水的技术还比较少,大都是借鉴传统污水处领的方法。对于海水体系来说,海水中的盐度效应,以及养殖废水中污染结构与常见陆源污水的差异,增加了养殖废水的处理难度。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泡沫分离、过滤等物理处理技术。这些物理处理设施具有造价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不能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特别是对氨氮不能有效地去除。
本文针对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种废水分别系统考察了不同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和作用特点。根据考察的结果和处理目的的对处理方法进行了筛选。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每种方法最佳的使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废水氨氮处理工艺设计,并粗略地估算处理成本,简单地分析了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水产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论文研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淡水养殖废水考察了不同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和特点,并根据废水的污染程度及处理目标设计相应的工艺组合。
(1)固定化活性污泥法对淡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氮有很好的去除作用。通过平均设计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其中固定化活性污泥的最佳制备工艺为PVA80g/L、海藻酸钠4g/L、活性碳10 g/L、二氧化硅8g/L、碳酸钙0.5g/L、甲壳素5g/L。污泥/包埋剂为1:4,固定化颗粒粒径为3mm。最佳使用条件为固定化颗粒用量为150 g/L,停留时间4-8h是,温度25-30℃,pH值为7-9,在COD500mg/L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着COD负荷升高而升高。
(2)螺旋藻经过驯化可以以氨氮为氮源生长。随着氨氮浓度的增高,对螺旋藻的抑制作用和毒性也越来越强。螺旋藻用于处理水体中的氨氮,应以浓度在50mg/L以下的水体为宜。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氨氮时使用的最佳条件为pH6-11,温度25-40℃。加入有机物能够促进螺旋藻的生长繁殖,螺旋藻的藻密度与COD负荷呈正相关。藻最佳的使用浓度为91×104个/mL。
(3)淡水养殖废水经过过滤等预处理后,要使出水的氨氮的浓度达到综合污水排放标准,经过内置固定化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处理一定的时间即可达到要求。当停留时间为5小时的条件下,氨氮出水浓度达到我国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低于25mg/L),0.547元/ m3;当停留时间为6小时的条件下,氨氮出水浓度达到我国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低于15mg/L),水处理成本为0.656元/ m3。要使出水氨氮的浓度达到养殖回用的要求,需利用螺旋藻的吸收作用进一步处理。使用螺旋藻处理8h后,氨氮浓度低于0.5mg/L,可以满足循环养殖的要求。若螺旋藻投加密度为废水经过螺旋藻处理后藻密度可达106/ml以上,处理每m3养殖废水可获得经济效益0.34元。
2.针对海水中体系中除氮微生物较缺乏这一点,通过逐级提高海水比例的方式驯化活性污泥和螺旋藻。结合考察了不同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和特点,并根据废水的污染程度及处理目标设计相应的工艺组合。
(1)通过逐级提高海水比例的方式驯化活性污泥可以使之最终能够基本适应海水环境。应用于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其中的氨氮。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35℃,pH7-9,停留时间为12-16h。
(2)臭氧可用于海水养殖废水中低浓度氨氮的去除,可作为深度处理的一种手段。其反应速度快,在1h内就可以完成。缺点是处理成本较高。
(3)小球藻Chlorella pynenoidos、聚球藻Synechocoocus sp、盐藻Dunallelia sali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可以以氨氮作为唯一氮源而生长繁殖,可以有效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
(4)若不计污泥池、藻塘建设、人力投入等费用。如果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使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成本为0.713元/m3废水。采用螺旋藻进行深度处理36h后,氨氮浓度达到回用的要求,同时收获的藻折合经济效益约0.30元。采用臭氧进行深度处理,按作用1h计算,成本为8.415元/m3废水。
|
|
|
|
1 |
耿振香;邱新发;;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氨氮废水[J];应用化工;2007年09期 |
2 |
张健,林淑注,梁宏,黄仿;螺旋藻的有效成分与价值[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02期 |
3 |
李志勇,郭祀远,李琳,蔡妙颜;功能性螺旋藻食品系列[J];食品科技;1998年01期 |
4 |
春荣;新侨推出螺旋藻月饼[J];食品与生活;1999年05期 |
5 |
董育红,封涛,张振兰,穆建新;螺旋藻的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
6 |
耿亚红,李夜光,胡鸿钧,李修岭,苗凤萍;一种生活在污水中的螺旋藻新品系的分离和培养[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4期 |
7 |
;绿A蝉联“优质螺旋藻”桂冠[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6期 |
8 |
赵福慧;螺旋藻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5年05期 |
9 |
;“海润”螺旋藻营养块[J];中国对外贸易;1996年06期 |
10 |
王仲札;新型保健食品——螺旋藻的开发和利用[J];安徽科技;1996年01期 |
11 |
;天狮系列产品写真(七)——天狮螺旋藻片[J];中国保健营养;2001年11期 |
12 |
魏福荣,姜国富;螺旋藻营养挂面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
13 |
任永新,崔进梅;保健食品螺旋藻与啤酒酿造[J];酿酒科技;2004年05期 |
14 |
;航天科技造福人类 太空食品改善民生[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4期 |
15 |
朱建国
,朱念
,朱果扣;食品新秀——螺旋藻的开发和利用[J];科技信息;1995年06期 |
16 |
白卫东,梁旭生,赵文红;螺旋藻固体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1996年07期 |
17 |
王崇鑫;;超级保健营养食品螺旋藻[J];科技信息;1996年01期 |
18 |
曹晔,胡文祥,高燕,吴毅为;三个产地螺旋藻干粉中微量元素分析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8年04期 |
19 |
董学畅;螺旋藻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孙向军,姚晓敏,陆卫锋;螺旋藻饮料脱腥工艺的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