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
深海微生物生存环境特殊,其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是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为了寻找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开展了7株深海菌株和1株浅海放线菌中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工作。内容包括:深海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筛选;活性菌株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单体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评价。
对采集自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及印度洋等深海海域的226株微生物菌株和采自厦门海域和渤海近海的34株微生物菌株,采用MTT或SRB法,以tsFT210和K562等细胞为模型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了34株深海微生物活性菌株和7株近海微生物活性菌株;经活性复筛并结合TLC及HPLC化学筛选,选取了其中7株深海微生物菌株(3株细菌,1株放线菌和3株真菌)和1株近海放线菌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分别8株目标活性菌进行了大量发酵,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获得发酵提取物的活性粗浸膏。采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压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真菌FL30r(Phialocephala sp.)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1-25),从萨氏曲霉YH11-2(Aspergillus Sydowi)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26-41),从近海放线菌11014 (Streptoverticillium luteoverticillatum)中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42-70),从细菌39(Bacillus sp.)中得到10个化合物(47-49、71-77),从细菌133 (Pseudomonas sp.)的代谢产物中得到8个化合物(46-48、78-82),从细菌168 (Pseudomonas sp.)中得到9个化合物(46-49、78、83-86),从一株未鉴定放线菌YuCH中得到4个化合物(39、87-89),从真菌F23-2(Penicillium sp.)中得到6个化合物(90-95)。共计107个化合物。
采用现代波谱技术(UV、IR、NMR、MS、CD),并结合其理化性质,阐明了95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化合物结构参见Fig. 1);其中新化合物13个,包括4个首次发现结构新颖的Sorbicillin三聚体Trisorbicillinoids(1-4)(到目前为止没有该类三聚化合物的报道),利用NOESY谱确定其相对构型,并根据该类化合物的可能生合成途径,结合CD谱,推测了该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3个新颖的Sorbicillin二聚体Bisorbicillinoids类化合物(5-7),1个新的Sorbicillinoids类化合物(13),1个苯并γ丁内酯化合物(2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22),1个γ吡喃酮衍生物(26),1个色原酮衍生物(27)和1个新颖的具有[4, 2, 2]环状结构的吩嗪类衍生物(71)。此外还有2个化合物(72,78)为首次从天然来源中分离得到。
另外发现的其他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类型还涉及聚酮类化合物[8-12(Bisorbicillinoids)、14-20(Sorbicillinoids)、28-31(Citrinin derivates)],甾类(23-25、32-36、89、93-94),萜类(37),酯类[42-45(γ丁内酯)、78(磷酸酯)、38(脑苷酯类)、39、76-77、80(邻苯二甲酸酯)、66],苯的简单衍生物(40、59-62、64、79、86、95),生物碱类(63、73-75、83-85、46-58、88、91-92、68-70、81-82、87、90),γ吡喃酮衍生物(67),大黄素类(41)等。利用MTT法、SRB法以及流式细胞术结合形态学检测的方法,对分离获得的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结构新颖的三聚Sorbicillin化合物1对HL60和P388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3.14和9.10μM);化合物2、3、4对P388和K562都具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新化合物6、7、26的对HL60的IC50分别为8.9、10.5和8.5μM,新化合物13、21、22和27对P388具有强的坏死性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0.1、0.2、0.16和8.9μM);13和22对K562也具有强的坏死性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4.8和0.05μM)。化合物71在50μM浓度下对P388具有细胞毒活性,抑制率为78.3%。并且首次报道了已知化合物16、17、18、20、24、28、29、30、36、40、42-45、72、78、80、85的细胞毒活性。
本文经活性筛选获得34株深海微生物重要活性菌株;通过对8株活性菌株(其中深海7株、近海1株)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系统研究,共分离鉴定了9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3个。首次发现了4个结构新颖的Sorbicillin类三聚体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其它新化合物均有一定程度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获得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化合物32个,其中具有强活性的新化合物4个,首次报道了18个已知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上述研究为抗肿瘤新药提供了先导结构,并为深海药用资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
|
|
1 |
杨鸣琦,张黎,周宏超,路宏朝,黄增荣;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作用的病理学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2003年04期 |
2 |
戈梅,陈代杰;关注微生物来源的新药开发[J];生命科学;2005年01期 |
3 |
孙晶波,林厚文,李水林,刘皋林,张纯,张恒弼;Halichondria属软海绵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J];中草药;2005年04期 |
4 |
朱伟明;张敏;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5 |
阮丽军;戈梅;陈代杰;朱宝泉;;植物内生真菌HCCB 01546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年08期 |
6 |
范羽仪;胡征宇;梅洪;;不同念珠藻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年02期 |
7 |
肖碧红;佘志刚;雷晓凌;陈彬;黄才欢;徐佳;;南海沿海海藻内生真菌ZJ2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药材;2011年04期 |
8 |
越智幸三
,方金瑞;微生物的次级代谢诱导机构[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年02期 |
9 |
贾铁争;刘红兵;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朱伟明;;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6期 |
10 |
冯燕;彭毓敏;朱峰;杨杏兰;;南海海洋真菌4454号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1 |
李婷婷;田黎;钟惠民;;瓶梗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2 |
彭琛;李健;鲁春华;郑忠辉;;海藻真菌B5产生的一个新化合物P4的结构鉴定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
13 |
聂毅磊;林如;郑永标;张慧;程元荣;郑卫;江红;;海绵疣孢菌FIM06031产生的2'-脱氧尿嘧啶核苷[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06期 |
14 |
李巧连;李可;谢明杰;曹旭鹏;;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0年05期 |
15 |
李斌;陈刚;白皎;裴月湖;;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年03期 |
16 |
李德海,顾谦群,朱伟明,刘红兵,方玉春,朱天骄;海洋放线菌11014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I.环二肽[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08期 |
17 |
赵文英;朱天骄;古静燕;顾谦群;朱伟明;;海洋来源放线菌3275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18 |
马中良;刘迎;黎晶晶;王旻;;粘细菌So ce cpu-1的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生物技术;2006年06期 |
19 |
邹林;杨鸣琦;高朋;熊和丽;杨萍;;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小白鼠胎儿的致畸作用[J];中国兽医科学;2007年02期 |
20 |
牛燕;郑立;田黎;崔志松;韩平;钟惠民;;海洋细菌S-9801代谢产灵菌红素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