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

张燕  
【摘要】: 污染物总量控制已成为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行水资源保护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进行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对保护和恢复海洋环境,协调和促进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对氮磷等营养盐和非点源污染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及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胶州湾三维非保守物质水质模型。以WASP5中的富营养化模块为基本框架,并耦合了ECOM-si水动力模型,从而建立了胶州湾八个状态变量的水质数值模型,并且用观测数据进行了校验和修正,为氮磷等非保守物质的环境容量计算打下了基础,为胶州湾水质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改进了环境容量计算及总量分配优化模型。以往的环境容量研究中常将氮磷等营养盐作为保守物质对待,而且非点源污染在污染负荷分配研究中亦考虑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在水质约束方程中引入生物化学作用对氮磷等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及非点源污染对水质浓度变化的贡献,提出了氮磷等非保守物质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及将非点源纳入总量控制的方法,对环境容量计算及总量分配优化模型进行了改进。 3.根据2005年胶州湾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分别采用隶属度加权综合平均水质级别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胶州湾综合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污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域整体水质水平属于Ⅱ类水质;胶州湾沿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较高,中央海域和南部海域营养水平较低;河流输入等标污染负荷比达88.42%,成为胶州湾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4.43%、33.14%、29.95%,是胶州湾主要的入海污染物。 4.采用非保守物质水质模型,模拟了胶州湾2005.5~2006.5期间氨氮、硝氮、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分布,估算了营养盐年循环收支。结果表明:受陆源污染物输入的影响,在胶州湾东岸、胶州湾北部墨水河口海域营养盐浓度较高,在东岸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污染带;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都经历了春夏的减少和秋冬的补充,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胶州湾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具有下行控制作用。在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在营养盐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光合作用吸收成为氨氮和活性磷酸盐最大的汇,陆源输入是其最大的源;由于氨氮对硝氮吸收有抑制作用,光合作用消耗的硝酸盐较少,对流输运成为其最大的汇,硝化作用转化是其最大的源。经过一年的循环,氨氮、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分别增加了438t、116t、138t。 5.模拟了胶州湾2005.5~2006.5期间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的时空分布,模拟的DO和COD的变化趋势与观测值较吻合。与营养盐分布不同,溶解氧浓度湾外高于湾内,湾中央高于沿岸。溶解氧浓度年内波动较小,冬季含量较高,夏秋季含量较低。 6.模拟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年变化,从模型的角度估算了f比,对初级生产力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周年变化呈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春季;模拟的初级生产力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模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年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符合较好。模型估算胶州湾f比值约为0.61,这表明胶州湾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水平,同时证明了氮源划分基础上的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容易低估胶州湾的新生产力水平。 7.通过数值实验定量讨论了生态系统对污染物河流输入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流污染物输入变化对东部沿岸的水质影响最大,对胶州湾南部海域影响最小;浮游植物对河流污染物输入变化最敏感,溶解氧最不敏感,当河流输入减少75%时,在大沽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了79.8%,溶解氧浓度变化仅为3.5%。 8.预测了非点源污染对胶州湾水质浓度的贡献和生物化学过程对胶州湾水质变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环境容量计算及总量分配优化模型,计算得到胶州湾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环境容量,分别为84601t/a、5085.3t/a和633.3t/a。将环境容量在主要排污单元进行了分配,基于2010年污染物入海通量预测,提出了各排污单元的污染物排放削减方案。结果表明:对于营养盐而言,只有在水交换活跃的团岛附近海域有剩余环境容量,其他排污单元均需削减,位于胶州湾东北部的墨水河排污单元和娄山河排污单元削减率最高,均达85%以上,大沽河和李村河排污单元削减率均达36%以上,海泊河和前湾排污单元削减率则相对较低。 文章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全安,吴隆业,张欣梅,孙玉星,潘家祎,徐鸿楷;胶州湾遥感研究——Ⅰ.总水域面积和总岸线长度量算[J];海洋与湖沼;1991年03期
2 崔毅,陈碧鹃,宋云利,王文兰;胶州湾海水、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3 ;胶州湾污染源调查与评价[J];海洋通报;1992年03期
4 贾成霞,刘广山,徐茂泉,黄奕普,张经;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5 杨作升;;《胶州湾自然环境与地质演化》书评[J];海洋科学;2008年05期
6 范振刚;胶州湾潮间带污染生态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2年06期
7 林荣根;胶州湾海水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科学;1996年04期
8 郭耀同;胶州湾海域COD浓度场数值计算应用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3期
9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10 杨玉玲,吴永成;90年代胶州湾海域的温、盐结构[J];黄渤海海洋;1999年03期
11 韩笑天,邹景忠,张永山;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4年02期
12 王化桐,方欣华,匡国瑞,杨殿荣,陈时俊;胶州湾环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Ⅰ.胶州湾潮流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13 黄世玫;胶州湾的浮游动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14 刘东艳,孙军,钱树本;胶州湾浮游植物研究Ⅱ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5 李成治,黄宝艇;胶州湾地貌的遥感图象机助解译[J];海洋与湖沼;1984年03期
16 吕小乔,孙秉一,史致丽;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17 刘福寿,王揆洋;胶州湾沿岸河流及其地质作用[J];海洋科学;1992年01期
18 郑培昕,王春晚;关于胶州湾沿岸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功能区划之研究[J];东方论坛;1994年04期
19 贾永刚,孙永福,单红仙;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3期
20 吴增茂,俞光耀,张志南,陆贤昆,高山红,张新玲;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模型与模拟 Ⅱ.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的模拟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方;;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的生态变化过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涛;孙进忠;杜明性;王忠胜;王继明;;胶州湾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彩华;游奎;彭斌;许志华;李康;赵焕利;袁伟;;胶州湾产业格局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杨永亮;麦碧娴;潘静;李凤业;殷效彩;;胶州湾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董吉田;李萍;;胶莱运河开通后两湾海水交换可能性的探讨[A];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吴永森;张士魁;吴隆业;张绪琴;李宝华;郑建民;;胶州湾黄色物质物理及生化特性现场试验初步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左军成;杜凌;李磊;李培良;陈宗镛;;“胶莱运河”项目水流动力学条件初步估计(潮汐、环流)[A];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高大鲁;华锋;范斌;卢燕;;胶州湾口走航ADCP测流数据统计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虹;胶州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刘哲;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闫菊;胶州湾海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刘东艳;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边淑华;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及其发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10 李玉;胶州湾主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云;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孙蜀东;胶州湾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移植放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董贺平;胶州湾层序地层及潮流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李丹丹;砷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改进及其在胶州湾、黄、东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刘飞;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陈应华;胶州湾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7 田胜艳;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马妍妍;基于遥感的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及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张林;胶州湾建设桩基式海上城市的可行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叶曦雯;胶州湾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成 通讯员 赵法文;胶州湾产业新区加快建设生态新城[N];经济日报;2009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郑昱;三木集团15亿掘金胶州湾产业基地[N];证券时报;2010年
3 记者 代桂云;让胶州湾承担起百年发展重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李攻;青岛要把胶州湾变城区“内湖”[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记者 陈小艳代桂云 通讯员 管仁成;把胶州湾打造成“生态之湾”和“活力之湾”[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孙庆伟 王瑜 刘锟锋;大青岛涌动蓝色春潮[N];青岛日报;2010年
7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 高振会;胶州湾近岸污染变化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5年
8 代青;胶州湾湿地保护与恢复刻不容缓[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霍峰;青岛:拟投资31亿元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郝金岭 崔增光;胶州湾工业园 未雨绸缪迎接新挑战 锐意创新再谱新华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