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对集群生物量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生物灭绝速度的加快促使人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来描述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并试图揭示二者关系背后的内在机制。本文以近海常见单细胞藻类构建浮游植物集群,设计了4个实验来检验物种丰富度和集群生物量、比生长率、稳定性(抵抗、恢复力、时间变异性)的关系,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均对集群生物量和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物种组成的影响更大;且物种丰富度与集群生物量不具有线性相关性。在本实验设定的营养盐条件下,营养盐水平高低对集群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影响较小,但其对集群指数生长期的持续时间影响较大,进而对集群生物量产生影响。
(2)生物量增长模式集群的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的增长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当物种数低于5时,各集群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增加单调上升;当物种数高于5时,各集群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或继续保持单调上升、或下降、或呈现饱和型上升。
(3)互补与抽样效应的检验运用“超产”、相对产量之和(RYT)、子集分析法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超产”分析表明,除s=3(“s”为物种数)的集群外,其余各集群发生超产的比例均较高(≥1/3);且随着物种丰富度的上升,发生“超产”集群的比例有增大趋势。RYT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丰富度梯度上,RYT值均大于1,随着物种丰富度的上升,RYT呈近似钟型曲线(Hump-shaped)变化。子集分析结果表明,s=2的集群中“+”的出现几率(Fplus)约为0.5,s2的集群中Fplus大于0.5,也就是说Fplus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增大趋势。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了集群内的抽样效应,结果表明抽样效应也是存在的,但与互补效应相比较弱,且抽样效应大小随着时间推移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分离加性方程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稳定期,抽样效应总体上为负,而互补效应与净生物多样性效应则总为正。
(4)稳定性实验运用生物量相对变化值法计算了升温扰动中各集群抵抗力和恢复力;运用相对产量之和分析法(RYT)检验了升温前后集群内互补效应的变化情况;并用分离加性方程法分别计算了升温前后集群的抽样效应、互补效应及净生物多样性效应。结果表明:各集群生物量在升温扰动中有增加趋势,且这种趋势在物种丰富度高的集群中更为明显;升温扰动中,集群的抵抗力与恢复力均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升温扰动前后,各物种丰富度梯度上RYT的平均值均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这种现象随升温扰动更加明显;升温扰动前后,抽样效应均为负,而互补效应和净生物多样性效应则均为正。
|
|
|
|
1 |
王宗灵;曲宁;代飞飞;;浮游植物生物量增长模式及抽样、互补效应检验[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
2 |
胡玉昆;李凯辉;王鑫;范永刚;张晓艳;吾买尔·吾守;;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量[J];资源科学;2007年03期 |
3 |
郑晓翾;王瑞东;靳甜甜;木丽芬;刘国华;;呼伦贝尔草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年11期 |
4 |
张全国,张大勇;生产力、可靠度与物种多样性:微宇宙实验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年02期 |
5 |
王勇军;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王宪帅;;岷江干旱河谷灌丛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0年04期 |
6 |
漆良华;彭镇华;张旭东;周金星;蔡春菊;王昭艳;;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
7 |
王俊玲;金红喜;杨占彪;王刚;;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生产力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刘磊;温远光;卢立华;郭东升;;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J];广西科学;2007年02期 |
9 |
呼格吉勒图;杨劼;宝音陶格涛;包青海;;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年03期 |
10 |
土谷岳令
,周瑞昌;日本霞浦湖浮叶水生植物Traqa natans(菱)群落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5年S1期 |
11 |
韩铭哲;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探讨[J];华北农学报;1987年04期 |
12 |
宗世贤,刘昉勋,黄致远,陆翠华,程翔,杨开红,朱为民;江苏海岸带滨海盐土植被和沙生植被生物量和能量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2年02期 |
13 |
高智慧;蒋国洪;邢爱金;俞铭荣;;浙北平原水杉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2年01期 |
14 |
吉光荣;虞泽荪;;引水式工程影响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动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15 |
严成,尹林克,朱金星;干旱沙漠区侧柏苗木生物量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8年02期 |
16 |
温远光;广西英罗港5种红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J];广西科学;1999年02期 |
17 |
艾训儒,沈作奎;中亚热带日本落叶松生物量、生长量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8 |
吴生才,陈伟民;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期性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19 |
向言词,彭少麟,彭秀花,蔡锡安,饶兴权;植物竞争对3种移植树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
20 |
李健;舒晓波;陈水森;;基于Landsat-TM数据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