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对三种海洋微藻生长的作用规律研究
【摘要】: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气体小分子自由基,也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生物信号分子,它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中。目前NO已成为全球医学界、生物学界以及化学界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NO在海洋中的研究,尤其是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只有本实验室有若干相关研究成果的报道。此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和赤潮对我国的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由于沙尘暴粒子富含多种重金属元素以及其迁移性,沙尘暴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正引起大气和海洋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开展沙尘暴粒子无机成分──硒(Selenium,Se)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对全面了解沙尘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选取纤细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三种海洋微藻为研究对象,对纤细角毛藻通过一次性加入和每天两次加入不同浓度的NO,对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通过一次性加入和每天一次加入高浓度的NO,以及加入不同浓度Se(IV)等培养条件,进行NO和Se(IV)对两种微藻生长影响的培养实验,初步从化学角度探讨了加入高浓度NO和Se(IV)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规律;同时通过ISO-NO Mark II NO测定仪,利用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 2005年生产的ISO-NOPMC微传感器来检测外源高浓度NO在小新月菱形藻藻液中的浓度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一次性加入不同浓度NO或每天两次加入不同浓度NO,对纤细角毛藻的生长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这与本实验室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也说明“NO阈值”在海洋浮游植物中存在的普遍性。
(2)外源NO对微藻的生长起两种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关联的作用。一次性加入1.4×10-6 mol /L的NO,起初抑制了微藻生长,随着藻液中NO浓度衰变大约10-8~10-9mol/L,在促进微藻生长的“NO阈值”范围,因此表现出促进作用。上述抑制-促进作用,是“高浓度NO阈值”区的特征;在低浓度NO阈值区主要特征是促进作用。
(3)每天一次加入1.4×10-6~4.2×10-5mol/LNO,对赤潮异弯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均有抑制作用,微藻的生长周期缩短,其生长曲线由“S型”逐渐向“峰型”,甚至“水平直线型”变化。
(4)在小新月菱形藻培养液中多次加入1.4×10-6mol/LNO,小新月菱形藻生长曲线呈台阶型,这进一步验证了NO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两个阈值的存在。
(5)外源Se(IV)对赤潮异弯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也是在高浓度时起抑制作用;低浓度时起促进作用。与一般的微量元素的作用规律相似。
(6)每天两次加入低浓度NO(1.4×10-9mol/L),能缓解Se(IV)对赤潮异弯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的毒性作用,这可能与自由基的清除和抗氧化能力有关。
上述实验结果主要探讨了外源高浓度NO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研究NO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化学动力学提供了实验基础和依据,对研究NO在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初步研究了沙尘暴粒子中的无机成分──硒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使我们在研究沙尘暴粒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
|
|
1 |
严庆惠,王文霞,王凯,林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血清NO等改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1年04期 |
2 |
廖夏林,金卫根;内源性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3 |
赵晓刚,徐张红,何奕昆,张飞雄,裴真明;NO在植物中的调控作用[J];植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4 |
陈敏,李强,陈彬;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3年06期 |
5 |
闫志华;胡双九;;一氧化氮合酶(NOS)与子宫内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02期 |
6 |
李红丽,孙榆;免疫荧光染色与组织化学双标技术的应用评价[J];免疫学杂志;2002年01期 |
7 |
王宪叶,沈文飚,徐朗莱;外源一氧化氮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缓解作用[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2期 |
8 |
刘春颖;杨桂朋;胡玉斌;李培峰;任春艳;;生物体内一氧化氮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袁萍;赵学燕;欧阳玉花;郭逸潇;;闪电产生一氧化氮(NO)过程的理论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0 |
刘凤云;陈秋红;;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血液NO与ET_(-1)的影响(英文)[J];兽类学报;2006年01期 |
11 |
王文重;高继国;;NO在植物体内产生的途径及其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2 |
钱国英,朱秋华,钱莹莹;不同来源鳖组织浆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
13 |
李贺然;杨志刚;王珏;北中进;徐丽珍;杨世林;;胡桃枝的化学成分及抑制一氧化氮生成的作用(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14 |
范为群;;浅谈一氧化氮及其应用前景[J];硅谷;2009年08期 |
15 |
张小云,罗振国,何晓阳,韩庆国,张维德;从分子水平探索旋转恒定磁场对机体作用之机理[J];中国科学C辑;2001年03期 |
16 |
顾洛,闫长栋,杜军,田苏平,李栋生;辣椒素敏感传入神经和NO中介大鼠胃扩张引起的胃酸分泌和胃粘膜血流量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
17 |
刘春颖,张正斌,陈小睿;一氧化氮和铁对海洋微藻生长的交互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18 |
段培;丁烽;王芳;王宝山;;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浸种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7年03期 |
19 |
李庆雷,倪江,吴克非;一氧化氮与大鼠离体黄体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白细胞介素-1β对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1年01期 |
20 |
马向丽,魏小红,龙瑞军,崔文娟,万引琳;外源一氧化氮提高一年生黑麦草抗冷性机制[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