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海洋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以及Alexandrium catenella中细胞核增殖抗原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摘要】:
亚历山大藻属( Alexandrium)是一类重要的海洋赤潮甲藻,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亚洲等海域中,其中一半左右能够产生麻痹性神经贝毒。有毒亚历山大藻引发的赤潮造成的海水养殖业损失和人体中毒事件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因此,对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快速识别鉴定等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亚历山大藻多为单细胞藻,形态学特征受环境变化及不同生理阶段的影响较大,一些种类仅个别甲板的形态上有极微小的差异,鉴定通常需要通过特殊的染色和甲壳解剖,使用电子显微镜鉴定。对于形态上特别相似的物种往往是难以定论(Taylor et al., 1985)。例如A. tamarense, A. catenella, A. fundyense等在分类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确定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能提供更准确可靠的结果,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利用核糖体5.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序列进行分类。ITS区是种间分类鉴定的可靠依据,同时ITS序列长度适宜,便于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已成为分子生物学进行藻类鉴定的普遍常用方法。
本文在对分离自中国青岛的2株海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 qd2, Alexandrium sp. qd3)进行形态学描述的基础上,扩增获得了5.8S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测序后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A. sp. qd2和A. sp. qd3与来自韩国和日本的A. catenella最为接近,因此A. sp. qd2和A. sp. qd3应该归类到A. catenella,该种藻广泛分布于中国海域,而且具有不同的地理型。
由于赤潮都是由赤潮生物爆发性生长引起的,因此对与赤潮生物生长有关的功能基因研究有重要意义。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由Miyachi等于1978年在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研究发现PCNA与细胞DNA合成关系密切,在细胞增殖的启动上起重要作用,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良好指标。PCNA还参与了许多细胞重要事件,作为多种蛋白的功能转换因子发挥作用,因此对PCN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本实验克隆了A. catenella qd1和A. catenella qd2 PCNA基因部分cDNA序列,两段序列在41个碱基位点上有差别,但氨基酸没有差别。A. catenella qd1与同为甲藻属的Pyrocystis lunula和Pfiesteria piscicida的相似性为91%和89%,与绿藻门Dunaliella tertiolecta、真菌Aspergillus clavatus和硅藻门的Skeletonema costatum的相似值均在50%左右,与金藻门Pleurochrysis carterae和Isochrysis galbana的相似值为48%,与高等植物Arabidopsis thaliana和高等动物的相似值均在42%左右。由于PCNA基因在真核生物间是高度保守的,这也说明了甲藻介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间的特殊地位。因此,PCNA基因在甲藻中的特殊性更值得关注。
我们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PCNA基因在A. catenella qd1中是单拷贝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CNA基因的在各个生长时期内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CNA基因在各个生长时期都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在指数期内PCAN基因的表达也有显著差异,基因在稳定期和指数期的表达与藻细胞生长呈正相关。
|
|
|
|
1 |
王备新,杨莲芳;线粒体DNA序列特点与昆虫系统学研究[J];昆虫知识;2002年02期 |
2 |
戴金霞;线粒体Cyt b基因与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J];四川动物;2005年02期 |
3 |
王颖汇;丁少雄;王军;庄轩;苏永全;;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
4 |
周启明;魏江春;;子囊菌的一个新目Umbilicariales J.C.Wei & Q.M.Zhou[J];菌物学报;2007年01期 |
5 |
陈永久,张亚平,邹希明,董凤友,王进军;犬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DNA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J];遗传学报;2000年01期 |
6 |
龙健,庞虹;瓢虫的16SrDNA序列扩增[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7 |
刘淑艳;宋佳歌;迟明亮;李玉;;核糖体DNA在黏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菌物研究;2009年Z1期 |
8 |
龚琴;周劲松;张永夏;梁冠欣;陈红锋;邢福武;;国产堇菜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6期 |
9 |
杨群,周建平,杨洪;分子系统学在微体古生物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7年04期 |
10 |
王瑛,陈晓峰,刘伟,周红章,赵珩;棉铃虫18S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J];昆虫学报;1999年03期 |
11 |
张原,齐一琳,洪泂,郑光宇,阮力,郑楠;SARS冠状病毒及相关病毒的分子系统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2 |
车未艾;张铁明;;DNA序列在苔藓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6期 |
13 |
孙玉华;;亚口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J];水利渔业;2006年04期 |
14 |
郝梅珍;王文杰;史全良;;蓝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DNA序列[J];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
15 |
姚戈;谢树莲;;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
16 |
桂慕燕,左正宏,陈元霖,王学民;蚕丝昆虫分子系统学与物种分子标记研究初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
17 |
谢强,卜文俊;RNA的二级结构在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分类学报;2003年04期 |
18 |
刘殿锋,蒋国芳;核基因序列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J];动物分类学报;2005年03期 |
19 |
毕相东;侯林;刘晓惠;王雪;刘芳;阎晗;杨雷;;核糖体RNA基因在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
20 |
叶明;孙汉巨;刘宁;;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