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冷涡及其上升流的观测与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2007年8月15日至2007年9月6日对越南东部11°N~15°N,110°E~114°E海域观测获得的温、盐、密度和流速资料,结合Jason-1卫星高度计日平均资料对越南东部海域夏季的中尺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并分析该海区8月15日到9月6日之间出现的中尺度涡A、B的位置、范围和生消过程。冷涡A从8月15日出现到9月6日基本消失,中心位置在13.75°N,112.25°E,直径约120千米;冷涡B从8月26日开始到9月6日依然存在,中心位置在11.75°N,110.5°E,直径约150千米。进一步分析温、盐、密度和流速场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点,从而更全面阐明以上中尺度现象特征。
其次利用观测得到的空间3维密度场和绝对流速场,采用数值方法求解纽曼边界条件下的2维Omega方程,求得参考面上的绝对动力高度。对其进行垂向积分得到3维空间的绝对动力高度场,从而根据地转关系计算出整个计算空间的地转流场。冷涡A、B海区地转流场大体呈现气旋形态,在冷涡外沿地转流速可达1m/s。在地转流场中,根据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下3维的Omega方程,可以诊断出相关海域的垂向流速大小和分布。一般来说,大洋内区的垂向流速量级约为O(10-2)m d-1。通过计算,发现由于中尺度现象的存在,使得相应海域的升降流场的强度大大增加。其中,冷涡A所在海域的垂向流速最大可以达到6m d-1;冷涡B的所在海域最大垂向流速最大可达15m d-1。数值求解Omega方程得到的垂向流速准确程度通常受到以下因素如:准地转关系假设;CTD数据处理过程中插值过程对密度场的影响;边界条件的选取和定义;海上调查观测过程的不同步性以及分辨率不够高等的影响。
|
|
|
|
1 |
李燕初,蔡文理,李立,徐德伟;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3期 |
2 |
姬光荣,陈霞,霍玉臻,贾同军;一种海洋遥感图像中尺度涡的自动检测方法[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
3 |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
4 |
高山;王凡;李明悝;陈永利;闫长香;朱江;;中尺度涡的高度计资料同化模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2期 |
5 |
张文霞;孟祥凤;;南极绕极流区中尺度涡动动能年际变化和转换机制[J];极地研究;2011年01期 |
6 |
李燕初,李立,林明森,蔡文理;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识别台湾西南海域中尺度强涡[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
7 |
天明;;澳大利亚海洋学家来我院讲学[J];海洋湖沼通报;1984年04期 |
8 |
杨小怡;黄瑞新;王佳;王东晓;;南极绕极流对风应力强迫的延时斜压响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4期 |
9 |
程旭华,齐义泉,王卫强;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4期 |
10 |
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张绪东;石永军;;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J];海洋预报;2006年02期 |
11 |
袁耀初;杨成浩;王彰贵;;2000年东海黑潮和琉球群岛以东海流的变异 Ⅱ.冲绳岛东南海域海流及其附近中尺度涡的变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
12 |
元慧慧;钟中;李杰;郑红莲;张春华;;副热带高空急流的非地转平衡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13 |
苏纪兰;南海环流动力机制研究综述[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14 |
修树孟,郑全安,孙湘平;中尺度涡诱导的陆架上升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1期 |
15 |
罗德海,卢燕;海洋中地形强迫的孤立涡旋的演变及其相互作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年06期 |
16 |
王东晓,陈举,陈荣裕,朱伯承,郭小刚,许金电,吴日升;2000年8月南海中部与南部海洋温、盐与环流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4年02期 |
17 |
管秉贤;袁耀初;;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若干涡旋研究综述 Ⅰ.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
18 |
乐肯堂;国外海洋水文物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向[J];海洋科学;1979年S1期 |
19 |
毛汉礼;海洋科学近二十年来的进展[J];海洋科学;1979年01期 |
20 |
郑全安;亚洲的海洋遥感——第四次亚洲遥感讨论会海洋遥感专题论文简介[J];海洋通报;198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