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岸海域浮游细菌、病毒生态学调查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分级稀释培养计数法和表面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分别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和2007年10月(秋季),四次对山东近岸海域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海洋浮游细菌丰度、生物量及海洋浮游病毒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分析了夏、冬两季海洋细菌、病毒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浮游细菌及病毒分布的影响,以期为山东近岸海域微生物分布状况提供基础数据,为其后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采用ARDRA方法分析了胶州湾内站位QD08及威海近岸站位QD13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1.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分布特征
调查海区四个季节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介于1.01×104~6.27×107 CFU/L,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小岛湾外站位QD15底层水中,最小值则出现在冬季QD03站位中层水,各季节可培养异养细菌分布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四个季节均表现出沿岸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大于远岸数量的趋势;夏、秋、冬季节北部海区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要高于南部海区,而冬季则刚好相反。在垂直方向上,除冬季表现出各水层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相似的规律外,其它三个季节则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夏、冬季节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与温度及海水叶绿素a含量(Chla)没有相关性,而与总氮(N)、总磷(P)及磷酸盐(PO43-)呈显著相关,这说明总N、总P及PO43-可能是夏、冬季节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温度在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分布上并没有起到限制性作用。
2.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调查海区四个季节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介于9.76×108~1.55×1010 cells/L和14.79~236.49μg/L。两者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都表现出了相似的分布特征。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季节分布均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冬季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季节,冬季的低温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各站位不同季节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但在夏季QD06及QD14站位可以观察到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受到温度跃层的影响。调查海区春、秋、冬季三层水均呈现出近岸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大于远岸的趋势,且一般在胶州湾或小岛湾、丁字湾附近出现高值区;夏季表层与底层水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亦表现出近岸区域大于远岸区域的趋势。
夏、冬季节各站位水柱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与温度、总有机碳及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PO43-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认为调查海区夏、冬季节浮游细菌分布同时受到上述几种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而由于海区营养盐充足,减弱了营养盐对浮游细菌季节分布的限制作用。
3.浮游病毒丰度的分布特征
调查海区各季节浮游病毒丰度介于1.71×109~3.40×1011 VLPs/L,其季节分布规律较明显,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海水盐度及溶解氧含量的季节变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同站位各季节浮游病毒丰度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四个季节各水层浮游病毒丰度基本随着由沿岸区域向外海延伸,呈现出下降趋势。
夏、冬季节山东近岸浮游病毒丰度与海水中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浮游细菌丰度及叶绿素a含量呈现弱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对浮游病毒丰度有较大影响。冬季较高的营养盐含量有可能增加了细菌体内病毒的释放量,而病毒对其寄主——浮游细菌的裂解作用则可能是导致两者呈现出负的相关性的原因。
4.QD08 / QD13站位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分为夏、冬、春、秋四个季节对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提取纯化的沉积物样品总DNA为模版,扩增了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的16S rDNA片段,并构建了相应的文库。从QD08站位四个季节沉积物样品中分别得到37、48、48及39个具有不同酶切图谱的阳性克隆子,而QD13站位四个季节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具有不同酶切图谱的阳性克隆子则分别为33、29、57及57个。通过对构建的8个文库克隆子的ARDRA分析,探讨了文库种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8个16S rDNA克隆文库中,A8S、D8S、A13S和B13S 16S rDNA克隆文库具有较高的覆盖率,可以认为上述4个文库能够反映沉积物样品细菌多样性;B8S、C8S、C13S及D13S克隆文库文库覆盖率均低于80%,可能需要更多的克隆子来反映沉积物样品细菌多样性。
从细菌多样性季节变化来看,两个站位各季节沉积物样品细菌主要属于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类群,且γ-Proteobacteria亚群属于优势种类,同时也检测到α-/γ-/δ-/ε-Proteobacteria亚群的存在,表明变形杆菌是海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类群。同时在QD08站位表面沉积物样品发现的还有浮霉菌(Plancomycene)、放线菌( Actinobacteria )、芽单胞菌( Gemmatimonadetes )、酸杆菌(Acidobacteriaceae)、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l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l)、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Chloroflexi)几大类群。QD13站位沉积物样品细菌类群与QD08站位略有不同,主要包含浮霉菌(Plancomycene)、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Acidobacteriaceae)、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les)、拟杆菌(Bacteroidetes)、绿弯菌(Chloroflexi)、高G + 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低G + 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梭菌(Clostridiales)几类。与QD13站位相比,QD08站位沉积物细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不大,可能是由于QD08站位沉积物受陆地影响较小,沉积物环境季节变化不大。
|
|
|
|
1 |
张喆;肖慧;蔡恒江;于庆云;滕海波;唐学玺;;山东威海-日照近岸海域浮游细菌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2 |
肖天,李洪波,赵三军,岳海东;海洋浮游细菌在碳循环中的作用[J];海洋科学;2004年09期 |
3 |
赵帅;晨曦;高会旺;史冬婉;张晓浩;李岿然;;沙尘沉降对黄海海域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S1期 |
4 |
李清雪;赵海萍;陶建华;;渤海湾海域浮游细菌的生态研究[J];海洋技术;2005年04期 |
5 |
林凌;何剑锋;张芳;蔡明红;陈建芳;赵云龙;;2008年夏季白令海和北冰洋异养浮游细菌丰度与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2期 |
6 |
谢煜;邢雅丽;沈钧亮;金茅;王海丽;;淡水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研究进展[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
7 |
陈皓文,高爱国,孙海青,矫玉田;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总好气异养细菌丰度和对温度的适应性[J];极地研究;2003年03期 |
8 |
史君贤,郑国兴,陈忠元,王苏联;长江口区海水及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J];海洋通报;1984年06期 |
9 |
戴欣,蔡创华,周惠,周毅频,陈月琴,周世宁,屈良鹄;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物中可培养的非嗜压好气性异养细菌的初步调查[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5期 |
10 |
姜发军;胡章立;胡超群;;大鹏湾浮游细菌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
11 |
孟昭翠;徐奎栋;类彦立;和莹莹;李承春;;黄海夏季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现存量及分布特点[J];海洋与湖沼;2013年04期 |
12 |
贺成;徐沙;宋书群;李才文;;北部湾北部海域水体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年04期 |
13 |
王震;朱祥杰;苑志欣;郝建华;郑兰红;;基于多种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温度的马里亚纳海沟异养细菌多样性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21年01期 |
14 |
李祥付;徐杰;施震;李瑞环;;珠江口异养细菌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18年01期 |
15 |
赛·巴雅尔图;黄瑾;谢贵娟;冯丽;胡随喜;汤祥明;;新疆博斯腾湖浮游细菌丰度对富营养化及咸化的响应[J];湖泊科学;2011年06期 |
16 |
陈皓文;高爱国;;加拿大海盆与楚科奇海沉积物岩芯中好气异养细菌的分布[J];极地研究;2008年01期 |
17 |
赵苑;董逸;李海波;赵丽;张武昌;肖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海洋浮游异养细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20年01期 |
18 |
陈瑶;张瑶;焦念志;;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J];海洋学报;2021年06期 |
19 |
肖慧;张喆;张艳;于庆云;唐学玺;;春秋季山东南部近岸浮游细菌生态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