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场等外部强迫对东中国海海洋物理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从东中国海的实际海洋物理环境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值实验等方法对风场与其他外部强迫对东中国海的联合作用进行了机制探讨,并从能量级联的角度初步解释了风场如何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控制该海域的环流。
首先对海温观测资料和风场、波浪场等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研究了东中国海温度结构对风场和浪场结构的响应。冬季由于风速较大,东中国海的大多数海域混合充分,等温线几乎垂直于海底;温度的水平结构受水深影响显著,在弱平流及弱上升流的海区几乎都受到“一维热惯性机制”的控制。夏季东中国大多数海域出现温跃层,其上层的混合过程主要受风场控制,混合层深度与海面风场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近岸及水深较浅的海域大都满足“一维热惯性机制”,甚至在某些有温跃层产生的深水,水深仍然对混合层深度有影响。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大风天气造成的冷却降温都是明显的。冬季大风在垂直方向使得整个水体继续冷却,水平方向由于混合增强,会使温度锋强度减弱;夏季大风在表面造成的冷却和强混合破坏了跃层结构,使混合层加深,同时减小了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
其次,通过数值实验研究了风场和外洋强迫—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结构尤其是黄海暖流及其季节变化的作用机制。黄东海的主要环流系统由海表面风场和外洋强迫共同控制。黑潮的对马分支驱动出向南的朝鲜沿岸流,由此产生的黄海海区南北压力差及质量守恒约束诱生出向北流动的黄海暖流来补偿,这部分流量约占黄海暖流年平均流量的2/3;同时受季风控制的苏北沿岸流也会驱动出向北的暖流,这部分流量约占黄海暖流年平均流量的1/3。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季风控制。冬季,西北风造成苏北沿岸流向南的水体输运,同时也增加了朝鲜沿岸流的流量,二者共同造成大量向北的水体输运,补偿作用导致较强的黄海暖流出现;夏季,虽然朝鲜沿岸流仍然流向南,但东南风使苏北沿岸流流向北,二者有部分流量相抵消,使得南北压力差远小于冬季,因此黄海暖流很微弱甚至观察不到。
最后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探讨了风能量如何影响环流。在有限水深的情况下推导了浅海Ekman波的理论解,并在实测资料中进行了应用。风通过Ekman运动输送给东中国海的能量能够从表层向深层传递,向下传递的速度大约为0.0022m /s ;风应力相同的情况下,水越浅,表面向下传递的能通量越少;能量向下传递的过程中,振幅呈e指数衰减,其中近惯性频率能量的衰减程度最小,能够作用于深层混合的能量大部分都位于近惯性频率。风在不同季节向海洋输入能量的大小不仅与风速大小有关,还与风的旋转性有关,旋转性强的风场向海洋输送的能量更多;使用截断频率为0.5cpd的QSCAT资料,经过订正计算出冬季风场通过Ekman运动向东中国海平均输送约2.5GW(1GW=10~9W)的能量;夏季平均输送约4.3GW的能量;风通过表层Ekman运动向东中国海输入的能量中超过1/2都能到达混合层底,约为2.36GW,对温跃层结构的维系起重要的作用。
风通过Ekman运动向浅海输送的能量通过湍动能的形式参与到混合当中,其中大约15%能够转化为重力位能;风场异常导致重力位能异常,进一步出现环流异常,由此建立了小尺度的湍动能向大尺度环流能量转化的途径.风场的能量输入对海洋内部运动的意义重大,在水深较深,其它作用机制可能达不到的地方,风场通过能量输入,尤其是近惯性频率的能量输入所造成的影响比较显著;无论重力位能正异常还是负异常,对应环流异常的形态基本上遵循重力位能高值区在右的原则。在北半球,海水由重力位能高值区流向低值区,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科氏力的作用,将会围绕高值区产生顺时针的环流;围绕低值区产生逆时针的环流。
|
|
|
|
1 |
仲桂清,王辉,姜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与相关的天气现象之分析[J];海洋预报;2000年04期 |
2 |
颜梅,徐勤爱,邵滋和;青岛百年气压与风场统计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3年03期 |
3 |
杨亮,刘金芳,张国友,闫明,尼建军;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02期 |
4 |
王魁山;下垫面对郑州城市边界层风的影响[J];气象;1998年07期 |
5 |
贺宏兵,胡明宝,章建军,高太长;双(多)基地天气雷达技术及其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6 |
傅晓英,刘俊,许剑峰,罗麟;计算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年06期 |
7 |
梁玉清,刘金芳,张弦,佟凯;南印度洋风场时空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3年01期 |
8 |
覃军,袁业畅,李燕,李源;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场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4期 |
9 |
陈梅汀,谢磊,曹美兰,邵迪青;对0314台风“鸣蝉”的一些讨论[J];海洋预报;2004年03期 |
10 |
林祥;冯卫兵;李杰;;波浪模型(YW-SWP)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1 |
郭万里;;一次暴雨天气的分析[J];新疆气象;1991年10期 |
12 |
刘焕彬,王栋成,郑全岭;沂蒙南部山区冬季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结构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5年03期 |
13 |
戴铁丕,梁汉明,陈仲荣,陈明;用单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的风场资料及其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14 |
郭艳君,倪允琪;ENSO期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对我国冬季风的影响[J];气象;1998年09期 |
15 |
陈玉宝;威宁2001年9月17日强雷雨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2002年01期 |
16 |
陶小红;胡以华;赵楠翔;雷武虎;;1.5μm激光雷达相干探测CO_2与风场系统设计与仿真(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8年01期 |
17 |
黄耀荣,许淙,尹涛,张海影;南极长城站气压场和风场分析[J];极地研究;2000年02期 |
18 |
邓雯,田万顺,孙景兰,布亚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分析[J];气象;2004年05期 |
19 |
周汾涛;赵丽平;;太原盆地内流场和温度场特征对污染物的影响[J];太原科技;2008年08期 |
20 |
林爱兰;张人禾;;大气低层风场对南海海温的影响及其与季风的关系[J];海洋科学;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