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热带强对流云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摘要】:强对流云通过对热量、水汽、以及动量的垂直输送在全球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云顶高度可达对流层顶的上冲强对流云对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空气交换有重要的影响。热带地区为强对流云的多发带,对热带地区强对流云的发生频率、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的定量研究对于了解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微波遥感作为卫星遥感强对流云的新手段,有着可见光和红外遥感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波可以穿入云层,而红外和可见光只能探测到云顶,因此采用微波遥感强对流云可以排除卷云的干扰,另外微波遥感也没有观测时间的限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改良了由Hong et al.(2005)提出的通过AMSU-B(高级微波探测装置B)的水汽通道观测热带强对流云的算法。AMSU-B的三个水汽通道(183.3±1千兆赫、183.3±3千兆赫、183.3±7千兆赫)位于水汽吸收线183.3千兆赫附近,它们对于云中的冰粒相当的敏感。根据频率为183.3千兆赫的微波在云中和晴空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和对NOAA16卫星7年(2001年至2007)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建立了以AMSU-B的三个水汽通道的亮度温度差为标准的判别热带强对流云与上冲强对流云的新算法。
接着,我们运用新的算法对热带地区(北纬30度—南纬30度)的强对流云和上冲强对流云作了定量的分析。根据NOAA16卫星从2001年到2007年的观测数据,我们计算了强对流云在整个热带地区的平均分布和它们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在这7年内的变化趋势。并且进一步的分析了北纬15度到北纬30度、北纬15度到南纬15度以及南纬15度到南纬30度的这三个区域内陆地和海洋上所观测到的强对流云与上冲强对流云的时间序列、季节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到强对流云和上冲强对流云主要位于热带辐合带(ITCZ),南太平洋辐合区(SPCZ),位于南纬15度和北纬15度之间的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亚,而在陆地上所观测到的上冲强对流云要多于海洋上所观测到的上冲强对流云。强对流云和上冲强对流云在北纬15度到北纬30度与南纬15度到南纬30度之间的陆地和海洋上都具有比较显著的季节特征,海洋上的季节特征要弱于陆地上所观测到的季节特征。通过对强对流云与上冲强对流云在2001年到2007年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我们看到在这7年内整个热带地区所观测到的强对流云呈上升趋势,其中陆地上的上升幅度要高于海洋上所观测到的;而上冲强对流云的整体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强,在海洋上都呈弱下降趋势。其中在北纬15度到南纬15度之间,强对流云在陆地上呈强上升趋势最高,约为0.663% /十年。
|
|
|
|
1 |
何溪澄;;有组织准定常强对流的动力理论[J];气象科技;1989年05期 |
2 |
唐毓勇,黄淑娟;冷高压后部的强对流暴雨[J];广西气象;1998年03期 |
3 |
张晶晶;于华英;吴彬;;一次强对流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1期 |
4 |
陈良栋,陈淑萍,魏志云;弱穿谷流情况下苏皖平原强对流活动特点[J];气象;1984年09期 |
5 |
钟晓平;强对流降水前大气层结因子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
6 |
杨宇红,马艺,陆春菊;南宁市强对流暴雨降水特征及成因初探[J];广西气象;2003年03期 |
7 |
王宏,雷恒池,洪延超,黄美元,德力格尔,李仑格,肖稳安;黄河上游地区强对流云特征的模拟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4期 |
8 |
杨彩福,刘正奇,雷博;南沙海区云和大风的关系[J];海洋通报;2002年01期 |
9 |
许焕斌;田利庆;;强对流云中“穴道”的物理含义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3期 |
10 |
徐建芬;赵庆云;巴特尔;;强对流潜势区天气预报系统[J];甘肃气象;1991年03期 |
11 |
王沛霖,许丽章,孙力;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强对流和暴雨发生的条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
12 |
任丽;潘益农;王承伟;马国忠;;高纬度强对流与对流层上层水汽变化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13年04期 |
13 |
罗泳平;张旭;;用积云模式模拟强对流云的数值试验[J];四川气象;1992年03期 |
14 |
张胜才;蒲秀堂;王斌;李留柱;;一次成功的强对流短时天气预报[J];甘肃气象;1992年02期 |
15 |
Roderick A.Scofield;Jacob Robinson;王峰;郑新江;;水汽羽、势能轴与强对流性降雨的关系[J];气象科技;1993年03期 |
16 |
周文贤,齐彦彬,张永强;风切变对强对流云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1996年01期 |
17 |
孙田文,李社宏;1994.8.6暴雨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5期 |
18 |
高向忠;周井方;白建国;;通辽强对流云个例数值模拟[J];内蒙古气象;2010年02期 |
19 |
徐寅;金莲姬;许潇锋;;近20年来我国夏季强对流云顶气压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
20 |
古鸣;欧坚莲;黎建春;覃彦英;;梧州“6.15”强对流暴雨过程技术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