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
【摘要】:
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年周期,振幅为0.4 oC。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 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它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AM2、NCEP、CCM3三个大气环流模式模拟来研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发现当处于北大西洋暖海温异常时,即AMO的暖位相,在四季均使得东亚表面气温升高,同时造成印度的北暖南冷的气温分布;并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暖位相AMO在四季均增加了印度的降水,以夏、秋季最为最显著。
AMO影响亚洲季风区气候的主要机制为AMO通过加热欧亚对流层中高层,改变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终影响季风。夏季,欧亚大陆的增温会加大亚洲大陆跟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增强夏季风;冬季,大陆的增温会减小海陆热力差异,减弱冬季风。
在分析亚洲季风区气候在AMO冷、暖位相下的分布型时,我们发现这一过程并不是纯粹线性的,即冷、暖位相下的气候分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进而我们采用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其线性和非线性响应。研究发现,AMO的暖位相会使得欧亚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增温,同时使得印度地区呈现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该影响过程主要是线性的; AMO的暖位相对于降水最显著的影响是夏、秋季印度半岛降水增多,这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本文还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估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显著的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020年代中期逆转。
|
|
|
|
1 |
郑国仪;;科学家钻透格陵兰冰层发现——地球气候变化的“档案”[J];暴雨灾害;1993年01期 |
2 |
马树庆;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资源科学;1994年01期 |
3 |
周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4 |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5 |
汤海燕;广东省近40年来气候变化初探[J];广东气象;2003年01期 |
6 |
陈英慧,王志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J];河南气象;2005年01期 |
7 |
Lohmann G
,张光威;气候的过渡:冰期—间冰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制约与反馈机制[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3期 |
8 |
贾朋群;胡英;;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4期 |
9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4期 |
10 |
;气象科技动态[J];浙江气象;2009年04期 |
11 |
K.Hasselmann;吴懋峥;;随机气候模式的建立和检验[J];浙江气象;1984年05期 |
12 |
刘式达;;用浑沌理论研究气候变化和EI Ni■o现象的进展[J];气象科技;1988年03期 |
13 |
张玉坤;必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警觉性[J];广西气象;1989年02期 |
14 |
James G.Titus;Stephen R.Seidel;徐丛林;;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J];世界环境;1989年01期 |
15 |
范建华,施雅风;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情的影响——Ⅰ.近30年时期的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92年05期 |
16 |
Ann Jochens
,马集遐;全球大洋环流实验[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2期 |
17 |
金懋高,毛凤莲,姚建文;海河流域近三十年气候变化的某些特征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初探[J];水文;1993年03期 |
18 |
郭玉杰;“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J];世界农业;1994年07期 |
19 |
周春林,袁林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分维研究[J];灾害学;1997年02期 |
20 |
杨宏;气候变化的影响[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