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细胞系的建立、诱导分化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鱼类细胞系的建立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Wolf和Quimby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鱼类细胞系-虹鳟生殖腺细胞系RTG-2。随后,鱼类细胞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细胞系相继建立成功。鱼类细胞系因材料容易获得、成本低、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以精确控制等优点,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鱼类病毒学等各方面研究。对鱼类细胞系进行深入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本论文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心肌细胞系(HTHC)和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肾脏细胞系(SHKC)的建立;同时还对半滑舌鳎胚胎细胞系(HEC)和日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胚胎细胞系(FEC)进行了干细胞功能的诱导分化;并将大菱鲆胚胎细胞(TEC)应用于大菱鲆GRIM19基因的功能研究工作上。半滑舌鳎心肌细胞系和圆斑星鲽肾脏细胞培养在添加有20% FBS,1 mM的L-谷氨酸,50 mM的2-ME,100 UI/ml青霉素,100 ug/ml链霉素,10 ng/ml bFGF的MEM培养基中,两种细胞的形态均为成纤维样细胞。HTHC细胞至今已传代30余代;SHKC细胞至今已传代40余代。本实验检测了FBS、bFGF、温度对HTHC和SHKC细胞生长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细胞生长速度随FBS浓度的增高而加快,FBS浓度过高或过低都抑制细胞的增殖。bFGF对HTHC细胞生长具有刺激作用。HTHC和SHKC细胞在24-30℃之间细胞生长良好,当温度高于30℃或低于12℃时,细胞生长速度降低。HTHC细胞的二倍体核型为2n=42;SHKC细胞的的二倍体核型为2n=46,将EGFP报告基因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方法成功转入HTHC和SHKC细胞中并获得了表达,转化率为10-15%左右。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VD)感染HTHC和SHKC细胞,观察到了细胞病变效应(CPE),透射电镜检测均在细胞内发现了大量病毒颗粒。
半滑舌鳎胚胎细胞系(HEC)和日本牙鲆胚胎细胞系(FEC)为本实验室建立保存。HEC和FEC都具有发育上的多能性,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都可以诱导分化为纤维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各种类型的细胞。全反式视黄酸(RA)、明胶、低浓度FBS均可以诱导两种胚胎细胞分化为纤维细胞;二甲基亚砜和低密度种植HEC细胞均可以诱导HEC细胞分化为树状肌肉细胞;HEC和FEC细胞在低密度条件下均分化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上皮细胞;HEC和FEC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这些结果初步表明HEC和FEC胚胎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将EGFP报告基因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方法成功地转入HEC和FEC中并获得了表达;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DV)感染HEC和FEC细胞,观察到了细胞病变效应(CPE),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在细胞内有大量病毒颗粒。
我们从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中鉴定出一GRIM19基因,并得到该基因的DNA全长。利用RT-PCR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在大菱鲆正常组织、不同胚胎发育阶段、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ATCC19019)感染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初步探讨了GRIM19基因在鱼类先天免疫系统中作用。实验结果表明:GRIM19全长cDNA含有一个17 bp的5'UTR,一个435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一个143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编码了144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比较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发现GRIM19基因内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基因组Southern结果表明该基因为单拷贝基因。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大菱鲆能够与大西洋庸鲽聚在一起。该基因在正常大菱鲆免疫系统中表达强烈,尤其是在脾脏和头肾中;GRIM19在大菱鲆胚胎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逐渐增强;在感染头肾、肝脏、脾脏三种组织中,该基因表达均有增加趋势:在感染头肾中该基因表达最强烈,在肝脏感染24 h时基因表达达到最高水平,而在脾脏中该基因表达一直增强;鳗弧菌感染大菱鲆胚胎细胞后,GRIM19基因表达上调。GRIM19基因在濒临死亡的大菱鲆成体鱼肝脏、头肾、心脏和脾脏中的表达均增强。这些结果表明GRIM19基因在大菱鲆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
|
|
|
1 |
李国江,鲍连滨,李悦春,曹希强,任民生;大菱鲆塑料大棚井水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1年02期 |
2 |
杜佳垠;大菱鲆链球菌病[J];河北渔业;2001年04期 |
3 |
;市场动态[J];科学养鱼;2002年06期 |
4 |
付新华,孙谧,孙世春;大菱鲆消化酶的活力[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1期 |
5 |
马彩华,陈大刚,沈渭铨;大菱鲆的摄食量与排空速率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3年05期 |
6 |
李天保,叶海斌,朱安成,张涛,王勇强;高健康苗种——预防大菱鲆疾病之必需[J];齐鲁渔业;2005年04期 |
7 |
梁平,衣维国,牟君素;大菱鲆人工增养殖技术试验研究[J];齐鲁渔业;2005年05期 |
8 |
范文辉,史成银,窦海鸽,王秀华;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J];科学养鱼;2005年01期 |
9 |
穆俊山
,李国江
,马家强;大菱鲆养殖饲料配制技术[J];科学养鱼;2002年03期 |
10 |
李春孝,孔维军,李文全;进口与国产大菱鲆鱼苗生长速度比较试验[J];科学养鱼;2005年05期 |
11 |
;标准化养殖让山东海阳大菱鲆热销[J];水产养殖;2008年03期 |
12 |
马爱军,陈四清,雷霁霖,胡建成,孙宗哲,贺知德;大菱鲆幼鱼几种饲料的分析与对比试验[J];饲料工业;2000年07期 |
13 |
穆俊山;大菱鲆养殖实用技术[J];中国水产;2001年05期 |
14 |
苏柯
,张和森
,肖保强
,马锡年;封闭式循环海水系统大菱鲆高密度养殖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3年05期 |
15 |
田永胜,陈松林,严安生;大菱鲆胚胎玻璃化方法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2期 |
16 |
李福江,王浩,丛裕泉,姜仕臣,张榭令,刘玉焕;大菱鲆盾纤毛虫病防治措施[J];齐鲁渔业;2005年10期 |
17 |
王廷贵;李文全;张健;张伟;;大菱鲆耐低盐能力试验[J];科学养鱼;2009年04期 |
18 |
孔维军;田由甲;;大菱鲆生长缓慢原因浅析[J];河北渔业;2010年09期 |
19 |
米娜莎;王栋;;中国大菱鲆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
20 |
吕俊峰;莱州大菱鲆科技园谢绝投资[J];中国水产;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