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鳕鱼皮胶原蛋白结构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本文以资源丰富并且资源集中的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狭鳕鱼鱼皮为原料,研究其中胶原纤维的分布和形态,并采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和手段提取纯化鱼皮中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主要进行胶原蛋白分子结构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1.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狭鳕鱼皮中主要含有胶原纤维,没有观察到肌纤维的存在,并且其类型主要为Ⅰ型胶原。胶原纤维表现周期性的明暗相间的条带,但是纤维的直径分布是不均匀的。
2.通过醋酸法提取了狭鳕鱼皮中的酸溶性胶原蛋白,经分析确定其为Ⅰ型胶原蛋白,并较好地保持了螺旋结构。但是,该胶原蛋白具有不同于哺乳动物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其热变性温度和热收缩温度分别为24.6℃和47℃。
3.经DEAE-52纤维素柱和Sephacryl S-300 HR凝胶柱层析,得到进一步纯化的狭鳕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该蛋白冻干样品为丝状纤维结构,并较好地保持了三螺旋结构,纤维中分子链之间的距离为1.18nm,螺旋结构上相邻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距离为0.27nm。经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发现狭鳕鱼皮胶原蛋白与纤维堆囊菌So ce 56的假定蛋白sce1263具有良好的同源性,肽段匹配度达31%。
4.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的狭鳕鱼皮胶原蛋白溶液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均表现剪切频率依赖性,并且高浓度的溶液中胶原蛋白分子间表现明显的缠结现象;30℃的溶液中由于分子原有结构的破坏,G’和G’’交点对应的频率较其它温度的高,而40℃和50℃的溶液中由于分子的聚集而表现明显的缠结现象。通过对狭鳕鱼皮胶原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分析发现该胶原蛋白溶解度良好,乳化性稍差但是稳定性较好。
5.狭鳕鱼皮胶原蛋白在溶液中表现自聚集的特性,与样品的质量浓度、pH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当质量浓度高于0.6g/L时,胶原蛋白表现明显的聚集行为; pH7.2比较适合于胶原蛋白的聚集;而离子强度可延缓胶原蛋白的聚集,但当NaCl浓度为30和60mmol/L时,较容易形成大的聚集体。
芘荧光探针法研究了狭鳕鱼皮胶原蛋白的聚集行为,发现该胶原蛋白的聚集特性表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存在质量浓度临界点(即临界聚集质量浓度,CAMC)。通过芘荧光探针I1/I3值与溶液中胶原蛋白质量浓度对数的关系,确定该胶原蛋白的CAMC为0.48g/L。通过测定胶原蛋白的聚集数(Nagg)发现,Nagg不是一定值,它随着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较低的胶原蛋白质量浓度下,Nagg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质量浓度达到1.2g/L时,Nagg增长缓慢。
此外,将芘荧光探针用来监测胶原凝胶的动态形成过程。在6.67%明胶溶液中,选用芘探针分子浓度为40μmol/L,以I1/I3值的变化来表征凝胶的交联情况。
6.天然植物多酚—没食子酸和芦丁用于狭鳕鱼皮凝胶的交联研究中。当没食子酸添加量为20mg/g gelatin时,凝胶的凝胶强度最大;而芦丁添加量为8 mg/g gelatin时,凝胶强度达到最大,并且具有显著性,但是二者对凝胶的凝胶点和溶胶点的影响均不显著。6mg/g gelatin和8mg/g gelatin的芦丁均使凝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热收缩温度增加了10℃,但是没食子酸对凝胶的热稳定几乎没有影响。凝胶微观结构观察发现没食子酸和芦丁均使凝胶发生了交联,以芦丁的交联现象更为明显。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没食子酸和芦丁可与凝胶分子链发生相互作用。经红外光谱分析,没食子酸和芦丁主要与凝胶分子链中的C-N-C基团和羧基发生相互作用。
没食子酸和芦丁对鱼皮凝胶的溶胀性是有影响的。20和30mg/g gelatin的没食子酸以及6和8mg/g gelatin的芦丁均使凝胶的平衡溶胀度降低,以芦丁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凝胶溶胀初期,鱼皮凝胶和20mg/g gelatin没食子酸以及6和8mg/g gelatin芦丁交联的凝胶均表现非Fick扩散过程,而30mg/g gelatin的没食子酸交联凝胶表现Fick扩散过程。通过对整个溶胀过程动力学分析发现,没食子酸和芦丁均使凝胶到达平衡溶胀的时间缩短,而芦丁效果尤为明显。无论是鱼皮凝胶还是多酚交联凝胶,在溶胀过程中均是凝胶高分子链的松弛过程为速控步骤。
狭鳕鱼皮水凝胶以及多酚交联水凝胶中的水按照水凝胶的“三态水”模型可分为自由水、中间水和结合水,其中以自由水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和芦丁的加入对凝胶的平衡水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改变凝胶中可冻结水和非冻结结合水的分布。20和30mg/g gelatin的没食子酸的加入使水凝胶中非冻结结合水含量降低,而6和8mg/g gelatin的芦丁的加入却使水凝胶中非冻结结合水含量升高。
|
|
|
|
1 |
肖和兰,孙素琴,周群,庞小峰,蔡国平;温度对胶原蛋白结构影响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
2 |
刘秉慈;胶原蛋白作为医用生物材料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2年06期 |
3 |
关静,武继民;胶原蛋白的医疗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7年04期 |
4 |
周丽珍,陈玲,李琳,李冰,张喜梅;胶原蛋白的制备及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12期 |
5 |
田丽;;击退法令纹[J];科学之友(上旬);2010年09期 |
6 |
陈国梁,贺翠莲;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7 |
张俊杰,曾庆孝;鱼鳞中羟脯氨酸的测定[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8 |
陈瑞新,许善锦,王夔,赵翀;腐植酸与Fe(Ⅱ)-EDTA对体外培养的鸡胚软骨细胞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类型及细胞骨架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5年19期 |
9 |
廖艳阳;;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养殖新种转基因蚕[J];科学大观园;2002年04期 |
11 |
陈静涛;赵玉萍;徐政;顾其胜;;重组胶原蛋白与牛源Ⅰ型胶原蛋白红外光谱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03期 |
12 |
安锋利;王建林;权美平;李璇;;胶原蛋白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3 |
舒子斌;袁礼军;胡建芳;程春红;杨华;;胶原蛋白保湿面膜的研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4 |
曾嵘;杨忠华;王玉;韩雪;李伟;刘涛;;水产废弃物胶原蛋白的提取[J];生物加工过程;2008年05期 |
15 |
刘佳丽;庞晓峰;栾兴华;;氟羟基磷灰石的稳定性及细胞反应[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1期 |
16 |
付步芳;陈丹丹;;胶原蛋白的鉴别及其杂蛋白检测技术[J];药物分析杂志;2010年07期 |
17 |
丁美丽;海洋胶原蛋白分解菌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6年03期 |
18 |
陶凯忠,陈尔瑜,丁光宏;胶原纤维的结构和生物力学[J];解剖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
19 |
顾其胜,严凯;胶原蛋白在组织工程及临床的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1999年04期 |
20 |
李彦春,程宝箴,靳立强;胶原蛋白的应用[J];皮革化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