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分析
【摘要】:
近年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已成为我国著名的赤潮高发区,该海域赤潮频发与其每年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海通量不断增加密切相关。因此,确定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营养物质的来源、通量,了解其对赤潮发生规模的影响,确定营养盐在东海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是阐明当前该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长江冲淡水及陆源影响区为研究区域,以2002~200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多个航次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计算了该海域各主要营养盐来源的排海通量;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平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特征,比较了赤潮高发区与非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水平的差异;分析了该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的特征,并对营养盐输入通量和赤潮发生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长江口及邻近海主要营养盐来源及通量
1)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淡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中,SiO_3-Si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其浓度与盐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直线关系,DIN和PO_4-P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它们的浓度与盐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曲线关系,该曲线符合MnMolecular方程式。
2)长江营养盐排海通量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研究海域的营养盐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输入高峰期在每年的5~8月,其中6月为高峰期;调查期间2002、2003和2005年长江营养盐输入通量较大,2006和2007年较小,2004年最小。
3)长江是研究海区最大的营养盐来源,其DIN入海通量占排海总量的52%,PO_4-P占33%,SiO_3-Si占56%;东海外海交换对研究海域PO_4-P (27%)和SiO_3-Si(21%)入海通量有较大贡献;其它入海径流对DIN(17%)和SiO_3-Si(23%)入海通量有较大贡献;大气沉降对DIN(18%)入海通量也有较大贡献。此外,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对研究海域的营养盐收支状况也起到重要作用。
2、长江口及邻近海主要营养盐状况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DIN、PO_4-P、SiO_3-S的等值线在122.0~122.5°E之间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且均表现为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特点。冬春季节营养盐等值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营养盐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至浙江南部的狭长地带,夏秋季节营养盐等值线转变为以长江口和杭州湾为中心呈扇面状向外海扩展,营养盐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舟山群岛以北的区域。
2)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平面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长江等陆源输入,营养盐高值区随长江营养盐排海通量的增加而外扩,随长江冲淡水的改向而转移,长江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多少及其扩散模式,直接影响该海区营养盐平面分布特征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大小。
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的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模式取决于营养盐补充和浮游植物消耗之间的消长和平衡。夏季该海区浮游植物的爆发性生长与增殖导致了对营养盐的需求高于营养盐的补充,从而造成该海区各项营养盐平均浓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冬季节普遍高于春夏季节的变化特征。
4)研究海域赤潮高发区和非赤潮高发区S、PO_4-P、SiO_3-S和DIN存在显著性差异,赤潮发生区主要集中在营养盐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范围较小的富营养化的区域。
3、长江口及邻近海赤潮生消过程特征
1)依据该海区赤潮发生的实际状况和叶绿素浓度变化将该海域硅藻或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划分别划分成5个阶段:延滞期(叶绿素低于1.5μg·L~(-1))、孕育期、指数生长期(叶绿素低于10μg·L~(-1))、维持期(叶绿素高于10μg·L~(-1))和消散期(叶绿素低于10μg·L~(-1))。
2)确定了该海区赤潮生消过程中各主要参量的变化特征:温盐:硅藻赤潮发生时低温低盐,甲藻赤潮发生时高温低盐;营养盐浓度:硅藻赤潮发生前各项营养盐浓度均较高,甲藻赤潮发生前各项营养盐浓度均较低,各项营养盐浓度随硅藻赤潮的发生、发展快速大幅度下降,随甲藻赤潮的发生、发展缓慢小幅度下降;营养盐补充:硅藻赤潮随高温高盐外海海水的入侵近岸而发生、发展并消散,甲藻赤潮随低盐度长江冲淡水的补充而发生、发展并消散;赤潮生消过程中各项营养盐浓度主要取决于该过程中各项营养盐的补充速度与浮游植物消耗速度。
3)确定了2005年研究海区赤潮生消过程中各要素的时间变化特征:硅藻赤潮爆发前,研究海区温度盐度较低,营养盐浓度较高且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此后硅藻赤潮优先爆发,最后随PO_4-P和SiO_3-S浓度的快速降低,硅藻赤潮迅速消亡;甲藻赤潮爆发前,研究海区温度较高盐度降低,营养盐浓度整体较低,大规模甲藻赤潮爆发期间营养盐补充加大,长时间的维持期后,温度超过了甲藻适温范围,同时DIN含量降低到最低值,甲藻赤潮消亡。
4)确定了长江营养盐输入通量年变化、季节变化与赤潮发生状况之间的关系:各项营养盐输入通量与赤潮规模之间具有良好的指数增长型曲线关系,营养盐通量的增加将导致研究海区赤潮爆发频率/面积呈指数增长。其中,DIN输入通量与赤潮规模相关性最好。
5)确定了各航次长江营养盐输入通量与海区叶绿素平均浓度之间的关系:春夏季节研究海区叶绿素平均浓度的高低与长江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大小之间具有非常好的直线关系,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增加将导致该海区生物量的直线上升。
|
|
|
|
1 |
吴华林;沈焕庭;严以新;王永红;;长江口入海泥沙通量初步研究[J];泥沙研究;2006年06期 |
2 |
王金辉;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3 |
徐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年03期 |
4 |
陈翰林;吕颂辉;张传松;朱德弟;;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J];生态科学;2006年03期 |
5 |
李继龙;唐援军;郑嘉淦;贾静;李小恕;;利用MODIS遥感数据探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7年01期 |
6 |
邹涛;叶凤娟;刘秀梅;徐玉山;李玉杰;;天津近海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分析[J];海洋预报;2007年04期 |
7 |
陈振楼,王东启,许世远,张兴正,刘杰;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
8 |
吕晓霞;翟世奎;逄礴;;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9 |
Amishi Tomotoshi;张杰;赵必红;;赤潮[J];世界环境;1987年02期 |
10 |
吕颂辉,齐雨藻,钱宏林,梁松;南海港湾(安铺港)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
11 |
李军,高抒,曾志刚,贾建军;长江口悬浮体粒度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
12 |
高建华,汪亚平,潘少明,王爱军,杨旸;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J];泥沙研究;2005年05期 |
13 |
江春波;张龙军;王峰;;南黄海夏季海水pCO_2研究Ⅱ——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_2通量的贡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4 |
李锦蓉,吕颂辉,梁松;大鹏湾、大亚湾营养盐含量与赤潮生物关系的初探[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15 |
王方国;赤潮对海水养殖业的危害与防治对策[J];东海海洋;1994年01期 |
16 |
孙明霞,姚永成;试谈黄海中、北部海域赤潮的防治[J];中国水产;1999年10期 |
17 |
钱宏林,吕颂辉,齐雨藻;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Ⅲ.镇海湾[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18 |
闾国年,贾建军,宋志尧,林珲;从潮能通量变化看6000a以来长江口的迁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
19 |
沈志良;长江和长江口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关于长江口氮的输出通量[J];海洋科学;2000年11期 |
20 |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文摘;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