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胶囊蛋氨酸或晶体蛋氨酸对军曹鱼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迟淑艳  
【摘要】: 本文比较研究了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胶囊蛋氨酸或晶体蛋氨酸对军曹鱼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揭示军曹鱼和凡纳滨对虾在摄食低鱼粉饲料的条件下对不同形式的蛋氨酸的利用效果。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微胶囊蛋氨酸制备技术相关工艺参数的筛选及性能检测;2)微胶囊或晶体蛋氨酸在军曹鱼低鱼粉饲料中应用效果;3)微胶囊或晶体蛋氨酸在凡纳滨对虾低鱼粉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如下: 1)应用化学复相乳化法和物理流化床法对蛋氨酸进行微胶囊工艺参数的筛选和制备。经均匀设计实验表明,复相乳化法制备的明胶微胶囊蛋氨酸粒径较大,最高载药量为46.94%;流化床法中以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棕榈酸三酰甘油酯(TPA)和丙烯酸树脂(RES)为主要壁材,分别进行微胶囊蛋氨酸的制备,通过对进出风温度、蠕动泵流速、包被时间和雾化压力等指标的调整控制,得出载药量在60-70%之间、颗粒大小均匀、外表光滑的微胶囊产品。 以载药量为依据,选取流化床法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产品溶失性能的评估。配制五组等氮等能饲料,蛋氨酸的添加形式分别为: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微胶囊蛋氨酸(CAP)、树脂微胶囊蛋氨酸(RES)和棕榈酸甘油酯微胶囊蛋氨酸(TPA)。将各处理的饲料投入海水后,分别于10min、20min、30min、60min及90min测定饲料蛋氨酸的溶失率和海水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饲料中蛋氨酸的溶失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RES组的溶失率显著低于MET组,海水pH值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CAP和RES组下降缓慢,蛋氨酸溶失率与海水pH值直接呈明显的负相关。上述研究表明,RES微胶囊蛋氨酸能够有效减缓蛋氨酸的溶失。 2)将鱼粉组和低鱼粉后蛋氨酸缺乏组分别设为正、负对照组,试验组饲料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微胶囊蛋氨酸(CAP)、丙烯酸树脂微胶囊蛋氨酸(RES)和棕榈酸甘油酯微胶囊蛋氨酸(TPA),共七组等氮等能饲料,比较研究军曹鱼幼鱼对微胶囊蛋氨酸和晶体蛋氨酸的利用效率。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初重5.40±0.07g),流水养殖8周,水温为29-31℃。结果表明RES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各蛋氨酸添加组中最高,分别显著高出负对照组23.64%和7.99% (P 0.05), MET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和其他几个蛋氨酸组,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 0.05)。蛋氨酸组的肥满度和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微胶囊蛋氨酸和晶体蛋氨酸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以及蛋氨酸与必需氨基酸(A/E)的比值与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微胶囊蛋氨酸组的军曹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对照组和MET组(P0.05),RES组胃蛋白酶和正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是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ET组军曹鱼幼鱼摄食后0.5h肠道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3h后正对照组和RES组Na+,K+-ATP酶活性上升显著高于CAP和MHA组(P0.05);摄食8h后正对照组和微胶囊蛋氨酸组显著高于MHA和MET组(P0.05)。 为进一步验证军曹鱼幼鱼对蛋氨酸的吸收速度,探讨晶体蛋氨酸、RES微胶囊蛋氨酸和蛋白结合态氨基酸(鱼粉对照组)在吸收上的差异,设置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0800和1600 hours)、3 (0800, 1200和1600 hours)、4 (0800, 1100, 1400和1600 hours)和5次(0800, 1000, 1200, 1400和1600 hours)的处理组,其中鱼粉组只投喂2次,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初重5.40±0.07 g),流水养殖4周,水温为29-31℃。结果表明,随投喂次数的增加各试验组增重率有增加的趋势,投喂5次的RES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投喂3次以上各组和投喂2次的RES组的肥满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3次的MET组肝脏总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投喂3次的RES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投喂2次和5次时,MET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RES组(P0.05),随投喂次数的增加MET组的GOT/GPT显著升高,投喂4次的RES组GOT/GPT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P0.05)。 3)设置五组低鱼粉蛋氨酸缺乏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微胶囊蛋氨酸(CAP)、树脂微胶囊蛋氨酸(RES)和棕榈酸甘油酯微胶囊蛋氨酸(TPA),饲喂凡纳滨对虾养殖7周,测定其在养殖第28d和50d时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第14、28和50d时的消化酶活性。五个处理各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虾(初重0.81±0.01g)。溶失率实验表明RES能够更有效的减缓饲料中晶体蛋氨酸的溶出。第28d时,MET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CAP组和MHA组,而增重率、蛋白质效率(PER)和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高于CAP组和MHA组(P0.05)。MET数值上高出RES组;第50d时,MET和RES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ES组的增重率、PER和SGR分别高出MET组3.56%、8.63%和2.19%,但无显著差异(P0.05),RES组的FCR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第28d和50d时,RES组全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MET组(P0.05),RES组50d时的对虾肌肉蛋氨酸含量显著高于MET组(P0.05);第28d时,摄食后0.5h时CAP组的肝胰腺MAT活性最高,TPA组在0.5h和1h时保持较低水平,3h时开始上升,MET组在0.5h、3h和6h时MAT活性均较低但是在12h时骤然升高,第50d时,摄食1h时三个微胶囊组的MAT活性与0.5h相比有所上升,RES组上升较缓慢而MET组下降,3h时RES组MAT活力达最大;与第28d相比第50d时总蛋白酶活力均有所回升,TPA组显著高于RES组(P0.05),MET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淀粉酶活力在数值上均低于微胶囊组(P0.05);第28d时,MET组的凡纳滨对虾对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出其它各组(P0.05),在第50d时低于RES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28d和50d时RES组粗脂肪的消化率显著高于MET组(P0.05)。 为进一步验证凡纳滨对虾对蛋氨酸的吸收速度,探讨晶体蛋氨酸、RES微胶囊蛋氨酸和蛋白结合态氨基酸在吸收上的差异,设置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 (0700和2100 hours), 4 (0700, 1200, 1800和2100 hours),和6次(0700, 0930, 1200, 1500, 1800和2100 hours)的实验,其中正对照组(鱼粉组)和负对照组(蛋氨酸缺乏)只投喂4次。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虾(初重1.27±0.01 g),养殖5周,水温为29-30℃。结果表明,投喂次数相同时, RES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比在数值上均高于MET组,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则均低于MET组,但是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RES组在投喂6次时增重率和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RES组在投喂4次时总蛋白酶活性达最高,与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添加蛋氨酸有助于改善军曹鱼幼鱼和凡纳滨对虾对饲料中豆粕和肉骨粉的利用率,促进生长。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显示军曹鱼幼鱼和凡纳滨对虾在短期的养殖试验中均能够利用晶体蛋氨酸用于生长,而蛋白质代谢酶指标则显示RES微胶囊在降低溶失率的同时在消化道内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可以提高蛋氨酸的利用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今后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改善RES微胶囊工艺,选择适宜的鱼粉和其它蛋白源的替代比例以满足动物最大生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天密;佟延南;;中子辐射技术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J];科学养鱼;2011年08期
2 李振达;陈小娥;廖智;蒋雅美;;壳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1年04期
3 梁华芳;杜国平;黄海立;吴灶和;叶富良;邱德全;孙成波;;凡纳滨对虾快速生长家系选育的初步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吴祥庆;黎小正;秦振发;庞燕飞;兰柳春;杨姝丽;;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海水质量状况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丁兆坤;辛文伦;陈秀荔;赵永贞;许友卿;陈晓汉;;凡纳滨对虾亲环素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4期
6 李文兰;盛小伟;高永华;陈晓汉;马宁;熊建华;;凡纳滨对虾肌球蛋白轻链基因MLC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7 蒋焕超;黄凯;杨淇龄;吴宏玉;钟灵香;范观华;;禁食状态下凡纳滨对虾游离氨基酸的降解代谢[J];渔业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8 王艳红;胡超群;张吕平;夏建军;任春华;;凡纳滨对虾EST微卫星标记初步筛选[J];水产学报;2011年07期
9 谢晓兰;龚丽芬;魏晓倩;黄乾生;陈清西;;患红体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NAGase基本性质的改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0 赵艳;张凤枰;刘耀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凡纳滨对虾中的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J];南方水产科学;2011年04期
11 杨世平;吴灶和;简纪常;;饲料中添加沼泽生红冬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1年07期
12 陈亚坤;郭冉;夏辉;谷震;;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水质因子及免疫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3 张华军;李卓佳;张家松;郭志勋;文国樑;曹煜成;吴垠;;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变化与其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4 黄永春;艾华水;殷志新;黄仙德;李色东;翁少萍;何建国;;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J];台湾海峡;2011年03期
15 刘利平;赵广学;张宗峰;;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认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渔业现代化;2011年03期
16 张振东;王芳;董双林;高勤峰;张美昭;宋颀;张建东;;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多元化养殖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17 郭腾飞;黄旭雄;苏明;王武刚;怀向军;胡盼;严佳琦;吕丹;黄征征;;饲料锌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抗菌机能和溶菌酶mRNA及Toll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1年07期
18 彭金霞;殷勤;崔亮;王志伟;李奎;陈晓汉;;凡纳滨对虾TCP-1-Beta基因的克隆及其与耐寒性状的相关性[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19 付乔芳;戴习林;王丽萍;;回转式凡纳滨对虾温室集约化养殖池氨化菌与硝化菌数演变状况[J];生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20 许丹丹;曹俊明;黄燕华;李雅琪;蓝汉冰;陈冰;陈晓瑛;严晶;张荣斌;;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肠道形态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龙;杨林;习欠云;熊接华;江青艳;张永亮;;复合植物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小龙;杨林;习欠云;汪元梅;江青艳;张永亮;;凡纳滨对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王立改;周歧存;赵娟;;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对军曹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利艳;曹文红;吉宏武;章超桦;;超低温速冻凡纳滨对虾的保水工艺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曹平;黄翔鹄;李长玲;;颤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世平;吴灶和;简纪常;;沼泽生红冬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丁兆坤;辛文伦;陈秀荔;肖群平;陈晓汉;;凡纳滨对虾亲环素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管越强;王慧春;康现江;;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防护和抗氧化酶基因转录的影响[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晓军;张同武;赵翠;张兵;柳承璋;李富花;胡松年;相建海;;凡纳滨对虾基因组的初步分析[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曾名湧;郭红;刘尊英;曾惠;朱素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腐败变质与优势腐败菌群体感应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功能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刘晓华;谷胱甘肽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防御的调控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迟淑艳;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胶囊蛋氨酸或晶体蛋氨酸对军曹鱼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健;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免疫及抗应激的影响[D];中山大学;2012年
5 段妍;凡纳滨对虾游泳行为生理生态学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骆艺文;军曹鱼蛋白质需要量及菜籽粕、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郜卫华;长期低盐胁迫诱导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和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侯纯强;水中钙浓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及生理生态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李喜莲;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体重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夏西超;KK-4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时空表达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敏;发酵制备腺苷甲硫氨酸及其对凡纳滨对虾的应激保护[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德涛;军曹鱼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内脏鱼油的提取和酶解蛋白制备[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淑湘;不同冷藏条件对凡纳滨对虾品质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2年
5 池岸英;凡纳滨对虾微波蒸煮参数优化及风味成分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6 杨利艳;冻结方式对凡纳滨对虾贮藏特性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7 杨长明;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与生长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韦振娜;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9 冉维亮;环境因子对凡纳滨对虾性别分化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新节;三种水环境下,饲料钾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器;军曹鱼[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2 吴凡;“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食味劣化及调控”通过鉴定[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缪翼;“低盐凡纳滨对虾饲料风味改良剂”获国家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0年
4 刘庆营;军曹鱼的人工繁殖[N];中国渔业报;2006年
5 记者 何锬坡宋华;抵抗灾害 恢复生产[N];珠海特区报;2008年
6 ;水产原良种新增13品[N];中国渔业报;2011年
7 侯小健;市民菜篮子无忧[N];海南日报;2007年
8 梁睿 齐平 陈发卿;大力发展深海渔业[N];经济日报;2007年
9 陈贞国;美济网箱养殖军曹长势喜人[N];中国海洋报;2003年
10 侯小健;海南名优水产品叫响国际渔博会[N];海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