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莱州湾及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及来源研究

刘爱霞  
【摘要】: 本文调查分析了莱州湾及日照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沉积物中PAHs主要污染源,为研究区域PAHs的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概率风险分析法预测了莱州湾及日照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单组分PAHs的生态风险;并应用平均可能浓度商法(M-ERM-Q)和有机碳归一化法评价研究区域沉积物中PAHs的综合生态风险,为风险管理者根据受危害的物种比例确定保护水平提供一定基础数据,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总量为23.03~327.53ng/g。除L02和L03站位外,其它15个站位样品中PAHs含量特征较为相似。各站位的萘、菲、荧蒽、芘、芴、苊烯6种PAHs所占的比例超过了16种优控PAHs总量的70%。莱州湾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0.41~0.90%之间;各站位颗粒组成差别较大。莱州湾PAHs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粘粒及粉砂之间被视为无相关性。 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为76.38~27512.02ng/g,除R5和R12站位外,其它10个站位样品中PAHs含量特征较为相似。10个站位2~3环PAHs所占的比例约为16种优控PAHs总量的70%。在R5站位,4~6环PAHs含量较高。在R12站位,2~3环PAHs占总量的57.71%。日照近岸海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0.09~0.79%之间;有机碳含量在研究区域内差异性较大。日照近岸PAHs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粘粒及粉砂之间被视为无相关性。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莱州湾及日照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Hs来源,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污染来源是燃油、燃煤、木柴燃烧和油类泄漏;三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47.78%、20.96%和12.17%。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油、燃煤、木柴燃烧和油类泄漏;三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62.92%、17.69%和8.24%。 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和联合概率曲线2种风险评价方法均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9种PAHs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就总体风险而言,芘反映出相对较大的生态风险,苊烯风险最小;从少部分物种受危害的概率看,当5%和10%的生物物种受到危害时,屈超过影响边界的概率最大。在日照近岸,概率密度函数重叠面积法和联合概率曲线均表明芘、屈、荧蒽和菲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其中芘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最大;芴、苊、蒽、苊烯和萘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苊烯最小。从少部分物种受危害的概率看,屈超过影响边界的概率最大,芘次之。除萘外,日照近岸8种PAHs的风险均大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相应PAHs的生态风险。 MERM-Q法和有机碳归一化法均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低的综合生态风险,各站位的MERM-Q均小于0.1,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发生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在日照近岸海域,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和有机碳归一化法评价结果均显示:R5站位表层沉积物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其它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评价结果显示:R5站位表层沉积物发生毒性可能性为50%。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宏;董巧香;黄长江;;粤东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6期
2 黎晓霞;蔡河山;张珞平;;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5期
3 舒卫先;李世杰;;江苏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4 薛荔栋;郎印海;刘爱霞;刘洁;;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5 晁敏;伦凤霞;沈新强;;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J];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6 庄婉娥;汪厦霞;姚文松;杨琳;宋希坤;弓振斌;;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J];环境化学;2011年05期
7 田蕴,郑天凌,王新红;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及来源[J];海洋与湖沼;2004年01期
8 薛荔栋;郎印海;刘爱霞;刘洁;;黄海近岸日照段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6期
9 凌晰;刘文新;陈江麟;范永胜;邢宝山;陶澍;;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与潜在风险[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7期
10 刘宗峰;郎印海;曹正梅;马启敏;;黄河口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11 杨佰娟;郑立;陈军辉;张新庆;黎先春;王小如;;南黄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布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12 彭希珑;何宗健;刘小真;金腊华;;南昌市大气细粒子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05期
13 刘春慧;田福林;陈景文;李雪花;乔显亮;;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和非负约束因子分析用于大辽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源解析的比较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24期
14 宋雪英;李玉双;伦小文;蔺昕;翟羽新;胡晓钧;孙铁珩;;太子河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与污染源解析[J];生态学杂志;2010年12期
15 林秀梅;陈江麟;刘文新;段永红;陶澍;;多元统计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上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16 叶必雄,陶澍,张枝焕;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污染源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17 芦敏;袁东星;欧阳通;林庆梅;;厦门岛表土中多环芳烃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8 袁东星,杨东宁,陈猛,许鹏翔,钱耀荣,王建林;厦门西港及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19 张宗雁,郭志刚,张干,刘国卿,郭玲利;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物源[J];地球化学;2005年04期
20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文摘;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静;陈微微;黄鹏;洪清泉;董慕佳;聂森艳;蔡明刚;;白令海及其以北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胡忠;徐艳;宋小慧;黄通旺;;具有浮起特性的多环芳烃降解菌Rhodococcus sp. P14的分离、特性[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蔡洁珊;王晓玮;栾天罡;林里;;广东潭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胡雄星;周亚康;韩中豪;王文华;;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澍;马君;史晓凤;孔德地;韩晓红;郑荣儿;;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王伟;沈国锋;杨意峰;陶澍;;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及环境行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丛琳琳;李俊林;赵香爱;李东浩;;图们江流域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国良;刘玲;罗斌;张金良;陈国良;谭凤珠;;淮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娇;黄河及河口烃类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3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吴莹;渤黄东海及其若干河口的烃类有机地球化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欧冬妮;长江口滨岸多环芳烃(PAHs)多相分布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谢云飞;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在多环芳烃检测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英;扇贝体内生物标志物对重金属与多环芳烃胁迫的应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何苗;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9 高彦征;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伟祖;降低卷烟主要有害成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霞;莱州湾及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及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杨旭曙;南京市典型区域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3 张婷婷;青岛市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与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朱文锋;广东省沿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董恒利;邯郸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及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郭琳;南昌市大气细粒子(PM_(2.5))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D];南昌大学;2007年
7 薛荔栋;胶州湾及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刘春慧;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和非负约束因子模型应用于中国典型流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宗峰;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孟阳;多环芳烃在湿地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模拟及生态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新昕;欧盟制定多环芳烃使用限量[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2 记者 孟晶;欧盟2010年正式限用多环芳烃[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家电出口遭遇新PAHs指令[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4 沈宣铭 肖新华;部分输欧童鞋遭退运[N];温州日报;2007年
5 陈树棠;千万别低估吸烟的危害[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程颖;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科研课题启动[N];平顶山日报;2007年
7 汪文;多环芳烃事件蔓延 中国电动工具比利时被拒[N];民营经济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桑雪骐;一次性纸杯少用为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9 陈铭;GS标志认证将加入PAHs测试[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10 梁 彦;天文学家推断宇宙充满生命[N];大众科技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