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菱鲆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研究

牛宝卫  
【摘要】: 本文研究了宰杀方式对大菱鲆保鲜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大菱鲆冰温气调保鲜过程中腐败菌相的变化规律和分析大菱鲆冰温气调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确定了大菱鲆最适冰温气调保鲜工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了不同宰杀方式对大菱鲆鱼肉鲜度指标的影响,确定了一种较好的宰杀方式。采用4种方式宰杀大菱鲆:脉冲电击;CO2麻醉;放血;打头。大菱鲆宰杀后置于0℃下保藏,测定各组样品的K值、乳酸含量、pH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在保藏过程中打头致死组K值升高最缓慢,0 h时乳酸含量最低为1.536 2 mg/g(电击组、CO2麻醉组、放血组的乳酸含量分别为1.7415 mg/g、2.4646 mg/g、1.9912 mg/g),0 h时pH值最高为7.14(电击组、CO2麻醉组、放血组的pH值分别为6.99、6.78、6.91)。可见打头致死最有利于保鲜,其次为电击。 二、研究了大菱鲆最适冰温气调保鲜工艺。大菱鲆打头致死,置于不同冰温气调条件下保藏,结果显示,冰温气调协同作用对大菱鲆鱼肉有显著的保鲜效果。冰温+60%CO240%N2和冰温+30%CO230%O240%N2不管是从感官指标还是化学指标(细菌总数、TVB-N、TMA、TBA等)都比其它保鲜方法(冰温+真空、4℃+60%CO240%N2、碎冰+空气、冰温+空气)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各种指标的综合判断得到:冰温+60%CO240%N2的货架期为29d、冰温+30%CO230%O240%N2的货架期为25d;而冰温+真空、4℃+60%CO240%N2、冰温+空气及碎冰+空气的货架期分别为21d、18d、18d和15d。 三、研究了大菱鲆不同冰温气调保鲜条件下细菌相的变化规律。冰温空气保藏条件下,在第1、7、12、23d从大菱鲆鱼肉中分离纯化得到568株细菌,通过形态、运动性及各种理化实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菱鲆的初始菌相中革兰氏阳性菌占53%(微球菌占20.7%),革兰氏阴性菌占43.3%(黄杆菌-噬纤维菌群占19.5%)。而在大菱鲆腐败时革兰氏阴性菌占92.2%,革兰氏阳性菌占7.8%,可见在大菱鲆腐败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革兰氏阴性菌。在23d的贮藏过程中,最明显的几个变化是黄杆菌-噬纤维菌群从19.5%增加至43.7%,希瓦氏菌从1.8%增加到33.3%,微球菌从最初的20.7%降至6.3%。综合判断,希瓦氏菌和黄杆菌-噬纤维菌群为冰温空气保藏过程中的主要腐败菌,其增长抑制了微球菌及其它细菌的生长。冰温+60%CO2保藏过程中,鉴定分析了第1、7、18、30d的菌相,结果表明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对CO2的耐受力强,更能承受无氧及CO2的抑制作用。大菱鲆的初始菌相中乳酸菌含量很少,仅有0.6%乳球菌,其它各属均未检出。到第7d时,乳酸菌含量明显增大,异型发酵菌达到16.7%,乳杆菌为24%,乳球菌和链球菌的含量也别达到7.4%和3.7%;保藏到第18d时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乳球菌和链球菌的数量继续增大,分别达到33.3%和8.3%;二是异型发酵菌和乳杆菌含量突降,分别降至8.3%和13.9%,而且这两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30d。在货架期终点时,乳球菌和链球菌的含量达到50%、16%,异型发酵菌和乳杆菌含量降为0和4.5%。在冰温空气保鲜过程中起主要腐败作用的黄杆菌-噬纤维菌群含量从开始时的19.5%降至最后的4.5%,希瓦氏菌含量则一直超过6%。可见冰温气调保鲜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变普通包装方法导致腐败的SSO种类和数量,对提高保鲜效果,延长大菱鲆货架期效果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海峰;金文刚;白杰;;冷却肉保鲜方法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08年08期
2 吕英忠;梁志宏;;热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年11期
3 姚笛;于长青;;冷却肉保鲜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年06期
4 王丽娜;;冷却肉及其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09年08期
5 张洪路;周红翠;;香肠的保鲜贮存方法[J];新农村;2006年03期
6 李胜海;王彬;彭玉基;郑伟;;壳聚糖在果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0期
7 郑友雄,周修文;酱头菜保鲜方法的研究报告[J];中国调味品;1992年07期
8 王熙芬;;馆藏资料介绍[J];中国果菜;1993年04期
9 鞠国泉;;壳聚糖涂膜常温保鲜草莓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03期
10 王彩霞,熊善柏,赵思明,李晶;;鲜鱼肉贮藏品质与保鲜方法的研究进展[J];肉类工业;2008年11期
11 牛健英;王芝;刘子刚;汪连涛;刘颖;王家玮;汪鸾鸣;滕大荣;;生鲜牛奶保鲜方法研究报告——活化奶中天然LP体系保存生鲜牛奶[J];中国乳品工业;1990年05期
12 邵有全;马丽萍;祁海平;;雄蜂幼虫保鲜方法的研究[J];中国蜂业;1992年04期
13 舒留泉;朱翔;姚兴存;;白蛤保鲜方法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14 严丽;李新平;;苹果采后生理变化及保鲜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15 孔令明;侯伟伟;焦彦桃;;茶多酚等生物保鲜剂结合气调包装对冷却羊肉保鲜效果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2009年09期
16 杨政水;;柑桔贮藏保鲜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1990年05期
17 叶云;何英姿;;涂膜保鲜技术应用于果蔬保藏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06期
18 郑朕;聂小宝;李致瑜;丁天;张俊明;史君彦;;黄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08期
19 卢大修;青香蕉和葡萄的最新保鲜方法[J];中国食品;1980年05期
20 席秀菊,夏丽霞,张志洁;鲜肉保鲜方法的探讨[J];肉品卫生;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霁霖;刘新富;马爱军;;大菱鲆的引进与驯养试验[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郭华荣;黄冰;张士璀;;大菱鲆白化病的白化机理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姜明;包振民;汝少国;范瑞青;孙长青;谢嘉琳;;大菱鲆(Scophthamus maximus)幼鱼鳃氯细胞渗透压调节系统的超微结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郝近大;;鲜药的贮藏与保鲜方法[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5 黄冰;郭华荣;张士璀;亓飞;;PCR选择性减法杂交克隆大菱鲆白化相关基因EST片段[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雷霁霖;马爱军;;大菱鲆的引种示范及对产业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7 雷霁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A];第二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李勇;蒋克勇;王雷;王优军;;大菱鲆幼鱼蛋白质的生态营养需要量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郝林华;陈靠山;曲江波;杨志;;一种新型的免疫促长剂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纪伟;张培军;;转“全鱼”溶菌酶基因大菱鲆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成银;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关健;大菱鲆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生长相关数量性状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佟雪红;大菱鲆早期发育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刘兴旺;大菱鲆及半滑舌鳎蛋白质营养生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贠彪;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牛磺酸和大豆皂甙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吴志昊;Fe(Ⅱ)、DO含量对养殖大菱鲆幼鱼生理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杨长庚;大菱鲆(Schophthalmus maxim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性质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贾爱荣;大菱鲆4种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溶藻弧菌溶血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永胜;三种海水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刘云国;三种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卿;稀土及稀土壳寡糖配合物对大菱鲆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以及镉含量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赵伟伟;养殖大菱鲆波豆虫的分离培养、敏感性药物分析及分子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牛宝卫;大菱鲆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李会英;壳寡糖稀土配合物对大菱鲆体内镉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胡健;大菱鲆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宝贵;大菱鲆耐低温性状相关表型遗传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陈峻青;工厂化养殖大菱鲆质量安全控制策略研究与体系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李文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正;养殖大菱鲆流行病调查及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李向勇;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毒性出血病病毒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永生;大菱鲆造就大产业[N];农民日报;2003年
2 ;大菱鲆的养殖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冯华;大洋里“游”来多宝鱼[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在杰 通讯员 胡鹰 马宗伶;莱州农民养殖大菱鲆致富的秘密[N];山东科技报;2010年
5 ;大菱鲆健康养殖[N];中国渔业报;2004年
6 ;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N];中国渔业报;2007年
7 英杰;大菱鲆养殖之路何去何从[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杰;大菱鲆养殖之路何去何从[N];山东科技报;2006年
9 刘广杰;昌邑大菱鲆实现无公害生产[N];中国渔业报;2004年
10 马学信 郭敏;山东大菱鲆产业喜忧录[N];中国渔业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