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
【摘要】:发生在许多煤矿井下开采中的冲击地压问题是岩石力学面对的长期悬而未决的最困难的难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和条件仍不是十分清楚,距离彻底解决冲击地压问题仍有相当的距离。本文利用混沌动力学的方法对顶板系统的失稳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冲击地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如下:
(1)通过建立夹支、固支和悬臂梁体力学模型,并应用三次非线弹性本构关系近似模拟峰后软化效应,建立了模型的非线性控制方程。采用Galerkin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得到微分动力系统,利用Melnikov函数法求得了无扰动系统非稳定平衡态的条件,包围中心的闭周期轨道和扰动系统进入Smale马蹄混沌的条件,并计算得系统通过次谐分岔进入混沌状态;
(2)基于混沌理论求得了夹支梁、固支梁和悬臂梁型顶板煤层型或顶板型冲击地压发生的失稳判据及失稳的扰动条件,认为顶板型冲击地压的发生都具有随机性和初值敏感性的特点;
(3)顶板系统非稳定平衡态的条件就可以成为顶板煤层型或顶板型冲击地压发生的判据。与顶板破断的极限跨距做对比,建立了动静结合的判断顶板稳定性的双重判据;
(4)顶板稳定性主要受拉应力控制,通过对固支梁与悬臂梁判断顶板稳定性双重判据的分析发现顶板的冲击危险性与其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强度越小,其冲击危险性越小;
(5)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带,本文通过对轴向力的分析发现,当存在轴向力时,岩梁的失稳跨距明显减小,且轴向力越大,失稳跨距越小;
(6)认为应用强度理论计算的顶板破断的极限跨距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煤岩材料简化为线弹性模型,只考虑峰值强度,未考虑峰后的软化效应;二是计算中只考虑横向载荷下的纯弯曲,未考虑轴向力下的复合弯曲;
(7)根据失稳理论思想,利用Hamilton表述方法,求得了系统的势能函数,是对失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因此应用混沌动力学方法研究冲击地压问题是可行的。
|
|
|
|
1 |
王乃鹏;;浅析生产矿井冲击地压治理途径[J];煤矿开采;1991年02期 |
2 |
陶春玉,齐新良,王结流,纪厚民;孔庄矿水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分析及防治措施[J];江苏煤炭;2003年02期 |
3 |
宋振骐;刘先贵;王乃鹏;韩建新;;陶庄煤矿水采区冲击地压的研究[J];煤炭学报;1988年03期 |
4 |
齐庆新,刘天泉,史元伟,吕家立;冲击地压的摩擦滑动失稳机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年Z1期 |
5 |
崔德仁;挖出来的“自然”灾害[J];当代矿工;1996年07期 |
6 |
宋维源,潘一山,沈连山;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动力反演及预报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7 |
王克杰,李永明,李仕明,翟新献,张吉林;能量分析在冲击地压发生过程中的应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8 |
李坤,田慧欣,宋守志;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冲击地压预测[J];中国矿业;2004年10期 |
9 |
朱之芳;抚顺龙凤矿冲击地压实验室研究报告——用煤(岩)刚度建立冲击性指标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85年S1期 |
10 |
冲击地压课题组
,赵本钧;抚顺龙凤矿冲击地压成因规律、预测和防治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85年02期 |
11 |
贺承喜;急倾斜天眼施工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J];煤矿安全;1986年04期 |
12 |
朱之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冲击地压中应用的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1986年03期 |
13 |
戴维福里德;周先明;;关于冲击地压问题的研究[J];采矿技术;1986年14期 |
14 |
李信;冲击地压应力空间的模拟试验及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1987年01期 |
15 |
郑痴佛;4.“AWIA’87”冲击地压软件包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10期 |
16 |
李兴亚;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同煤科技;1995年01期 |
17 |
徐方军,毛德兵;华丰煤矿底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J];煤炭科学技术;2001年04期 |
18 |
李英杰,潘一山,唐巨鹏,唐鑫;五龙矿冲击地压危险区划分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1期 |
19 |
李忠华;潘一山;;瓦斯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20 |
阎岩;抚顺煤矿冲击地压的产生、危害及其防治[J];煤矿安全;198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