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
【摘要】:岩体工程的变形破坏往往要经历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研究岩体的蠕变特性对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状态下的岩体均一性较差且取样困难,而采用类岩石材料代替原岩试件进行室内实验研究是比较合理的解决途径。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蠕变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类岩石材料的蠕变本构进行了研究。
以山东新汶矿区-1100m水平粉砂岩为试件原型,相似比尺为20:1。通过颗粒压缩量分析,研制相似模拟模具。选择合适的类岩石材料,进行大量反复的配比试验,确定最佳配比并配制标准试件。对试件进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进而确定蠕变试验的初级荷载。分析表明:五组试件中,当松香酒精溶液摩尔浓度为30%时,类岩石试件的强度最大,平均极限荷载为5.20KN,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2.65MPa。本文将蠕变试验的初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的21%,即1.07KN。
使用RLJW-2000流变试验机对类岩石试件进行恒温恒湿条件下的室内长时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加荷载越大,类岩石试件的蠕变变形越明显,试件的平均破坏应力阀值为瞬时强度的92%;荷载低于破坏应力阀值时,试件蠕变曲线只出现初期蠕变和稳态蠕变两个阶段,荷载超过破坏应力阀值时,试件加速破坏阶段较为明显,具有完整的蠕变三阶段。根据蠕变曲线,自定义非线性CYJ模型,该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蜕变为线性Burgers模型。
分析FLAC3D二次开发的基本原理、步骤及关键技术。将CYJ模型本构方程由一维推导至三维差分形式,并嵌套到FLAC3D中,完成软件的二次开发。应用CYJ模型对类岩石试件的蠕变性进行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大致吻合,CYJ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岩体的蠕变三阶段。
|
|
|
|
1 |
康红普;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影响因素的FLAC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
2 |
党建印,郑建明,孙豁然;FLAC在东坪金矿空区处理中的试验研究[J];有色矿冶;2001年06期 |
3 |
顾金钟;;FLAC~(3D)在播卡矿区高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26期 |
4 |
朱斌;刘非;李永辉;仵锋锋;;昆钢大型组合沉井问题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08年06期 |
5 |
朱赞成,宋卫东,匡忠祥;程潮铁矿采准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J];金属矿山;2003年10期 |
6 |
张永彬,赵兴东,马天辉,杨天鸿,李俊华,南世卿,高瑞永;露天转地下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J];采矿技术;2003年02期 |
7 |
;ITASCA最新消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8 |
肖红飞,何学秋,冯涛,王恩元,郑百生;FLAC在煤岩变形破裂力电耦合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4年06期 |
9 |
陈秀友;檀双英;易德礼;;祁东煤矿3_224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数值模拟[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10期 |
10 |
刘林;徐金杰;苏蓉昊;;某煤矿数值模拟围岩稳定性分析[J];煤;2009年11期 |
11 |
尹光志,代高飞,万玲,张东明;南桐煤矿开采岩移规律的数值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2 |
杨昌斌,张胜云,徐江波,刘贵应,杨建成,刘钊;FLAC~(3D)在隧道初期支护与原岩条件的“耦合”问题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
13 |
许明能;姚多喜;鲁海峰;;五沟煤矿1011工作面开采“两带”高度发育的数值模拟分析[J];煤矿开采;2007年05期 |
14 |
张道勇;左文贵;;邵东石膏矿采空区沉陷模拟[J];采矿技术;2010年02期 |
15 |
梁海波,李仲奎,谷兆祺;FLAC程序及其在我国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3期 |
16 |
徐刚,罗政宏,王永秀;弹性模量对综放开采高韧性顶煤冒放性影响研究[J];煤矿开采;2005年04期 |
17 |
高品红;杨思舜;成春奇;;煤层覆岩裂隙带高度预测的数值模拟-安全系数法[J];江西煤炭科技;2007年01期 |
18 |
孙晓光;周华强;王光伟;;固体废物膏体充填岩层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2007年03期 |
19 |
程小兵;李敏;;南沱河堤下采煤数值模拟与河堤加高培厚设计[J];露天采矿技术;2007年05期 |
20 |
顾登贤;胡振法;;基于FLAC软件的锚杆支护设计系统在某矿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