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摘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积极开展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研究,寻求城市内部人地关系系统的协调与均衡发展,为徐州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决策支持,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参考和借鉴。
本文以徐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87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年份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对徐州市城区景观现状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3S技术、景观分析方法,从格局、过程、驱动、演变、模拟全过程,研究了过去二十年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建立了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评价、预测技术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将研究区域的景观类型划分为:水体、建设用地、林地、其它植被、耕地、裸地六大类,分别采用最小距离分类法(MDC)、最大似然分类法(MLC)、支持向量机分类法(SVM)、决策树分类法(DTC)和面向对象的分类法(OOC),对研究区TM/E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处理,对六种景观分别提出了其信息提取方法,同时认为研究区具有最好应用效果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并且以这种方法分类的结果制成了各个时相的景观类型分布图。
2、通过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特点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gastatsversino3.3计算各种景观格局指标,研究了研究区1987-2007年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并使用土地利用景观转移矩阵定量描述了1987-1995、1995-2001、2001-2007三个时段内各种景观类型相互之间的转化情况,重点研究了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演变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演变,得出了徐州市城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特点:耕地和建设用地在研究区占据主导地位。
利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从粒度效应、幅度效应的角度,对20年来徐州市城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演变的粒度效应、幅度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随粒度和幅度的变化出现显著变化,在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时,需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采用适合的研究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经济发展因子和人口因子是推动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主导性驱动因素。
针对城市景观格局模拟与预测的要求,采用Markov模型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研究区景观进行模拟预测的案例研究,实验证明CA-Markov模拟模型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Markov模拟模型的模拟效果,利用CA-Markov模拟模型预测了研究区2013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分别得出了各种景观的演变情况。
|
|
|
|
1 |
田维渊;曾世斌;杨武年;罗光兵;张俊峰;;基于RS与GIS的雅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2期 |
2 |
赵磊;;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景观格局尺度效应[J];遥感信息;2009年04期 |
3 |
田维渊;曾世斌;杨武年;罗光兵;张俊峰;;基于RS与GIS的雅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J];现代测绘;2010年02期 |
4 |
章家恩;饶卫民;张磊;朱可峰;陈瑞;;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概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
5 |
魏彦昌;张喜旺;袁超;吴炳方;董立新;;密云水库上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遥感信息;2009年04期 |
6 |
王昱之;杜世宏;石培基;;深圳市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异的研究[J];遥感信息;2009年06期 |
7 |
谢炯;刘仁义;刘南;陆丽珍;;一种时空过程的梯形分级描述框架及其建模实例[J];测绘学报;2007年03期 |
8 |
杨联安;袁勘省;陈正江;刘兴昌;赵牡丹;;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初探[J];测绘标准化;1998年02期 |
9 |
黄敬峰,蒋亨显,王人潮;干旱区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9年02期 |
10 |
牛志春,倪绍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1 |
陈菁,谢丽生;基于GIS的莆田市土地信息系统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2 |
陈琼,王青,朵海瑞;基于GIS的青海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及问题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3 |
李军;苏国中;倪玲;刘金标;;基于航片颜色分割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J];测绘科学;2007年05期 |
14 |
张华;李丽群;;3S技术在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中的应用研究——以金昌市金川区为例[J];甘肃科技;2010年22期 |
15 |
王刚;韩德文;李海军;;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变化信息表达技术自动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6期 |
16 |
李满春,余有胜,陈刚,吴国平,高建华,怀兴度,徐伟忠,严建定,王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年08期 |
17 |
吴洪涛,蒋文彪,项家岫;关于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些考虑[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年02期 |
18 |
元国城;坚实的科学基础 实际的应用意义——对《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评述[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06期 |
19 |
薛亮,马海州;基于RS和GIS的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以香日德绿洲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年04期 |
20 |
张丽欣;基于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J];大地纵横;2004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