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模态阻尼预测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煤、石油等能源急剧减少,发展和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而风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被得到认可,利用风力机发电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展起来。典型的大型风力机叶片多采用闭合薄壁式复合材料结构,并且在航空航天结构中也广泛应用,现代新型直升机旋翼系统的桨叶就采用复合材料薄壁结构,因此,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推进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研究了单闭室复合材料薄壁梁的1D耦合自由振动,基于Hamilton原理并结合复合材料薄壁梁的二维截面内力(矩)与位移(转角)关系方程,导出单闭室截面复合材料薄壁梁的1D耦合自由振动分析模型,采用Galerkin法求解振动模型,获得了薄壁梁的第一阶挥舞弯曲为主和第一阶扭转为主振动固有频率的近似解。其次,采用复合材料刚度和阻尼的细观力学理论分别计算复合材料单层的偏轴刚度与偏轴阻尼特性,并在任意变形模式下,计算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耗散能。第三,采用最大应变能理论导出复合材料薄壁梁等效模态阻尼比的计算公式,在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阻尼数值分析过程中,讨论了纤维铺层角、薄壁梁长宽比以及截面宽高比对薄壁梁的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模态阻尼随纤维铺设角的变化而变化,能够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在预测梁的模态阻尼比时必须考虑横截面宽高比的影响,但是梁的长宽比对薄壁梁的模态阻尼没有明显影响。
最后,描述了风力机叶片复合材料试样制作实验的具体步骤,介绍了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的使用原理,给出复合材料组分的耗散因子和储能模量表达式,通过DMA测试风力机叶片复合材料试样的耗散因子和储能模量。
|
|
|
|
1 |
关秀芬;蒋文娟;付汝楫;;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模拟机组弹性阻尼支承理论分析及计算[J];河南科学;2009年10期 |
2 |
林大渊,王旭,宋学仁;通过测量曲轴飞轮系统扭振模态特性诊断曲轴裂纹[J];内燃机学报;1989年03期 |
3 |
张东辉;谢小荣;刘世宇;杨庭志;;串补输电系统中次同步谐振的模态阻尼推导[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6期 |
4 |
刘绍奎;韩增尧;;基于Gauss滤波和Hilbert变换的模态阻尼辨识方法[J];强度与环境;2008年01期 |
5 |
关秀芬;刘经天;张信志;;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稳定性研究[J];河南科学;2008年09期 |
6 |
谢振宇;王彤;张景亭;高华;黄佩珍;;磁悬浮轴承金属橡胶环组合支承转子系统的动态性能[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2期 |
7 |
关秀芬,刘经天;沟槽椭圆轴承支承的转子轴承系统稳定性计算分析[J];河南科学;2004年04期 |
8 |
郑巍;焦邵华;;核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监测新技术[J];电力技术;2010年06期 |
9 |
唐雪松;模态阻尼不解耦时的处理方法及其收敛性的证明[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0 |
白亚民;;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试验的实践意义和标准掌握[J];电力设备;2003年01期 |
11 |
胡国才;垂直气流对直升机空中共振的影响研究[J];飞行力学;2005年03期 |
12 |
郭锡玖;谢小荣;刘世宇;李国宝;李英伟;;上都电厂SEDC提高次同步扭振阻尼的现场试验[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10期 |
13 |
裘鹏;徐政;;电磁暂态仿真中发电机组轴系阻尼的模拟方法[J];南方电网技术;2008年06期 |
14 |
陈武晖;毕天姝;杨奇逊;;含负荷模型的次同步谐振分析[J];电网技术;2010年04期 |
15 |
潘大虎;吴清文;刘宏伟;杨近松;;航天相机主镜组件随机振动仿真分析[J];机械强度;2011年02期 |
16 |
王西田,杨帆,杨秀,陈陈;含HVDC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参数稳定域的可视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7期 |
17 |
谢小荣;张晓晋;张远取;;基于励磁注入激励法测试并辨识机组扭振模态参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
18 |
蔡敢为,钟掘,廖道训;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构件的机构模态阻尼[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05期 |
19 |
郭震山,陈艾荣,项海帆;大跨缆索承重桥梁的结构阻尼特性[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3期 |
20 |
郭震山,陈艾荣;缆索支承桥梁模态阻尼特性及理论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