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胶结低强度围岩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及水害评价研究
【摘要】:针对在半胶结低强度条件下,浅埋煤层开采造成的覆岩运动和顶板水害评价问题,本文以新疆伊犁一矿试采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钻探资料、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资料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室内试验等方法,对研究区覆岩地层结构特征、覆岩运动规律、顶板结构稳定性、关键隔水层隔水性能、煤层顶板水害评价、防治水主要技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主采煤层顶板含水层厚度变化规律、岩性特征、富水性与导水性特征;隔水层厚度变化规律、岩性特征;煤系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分析了第四系底部富水性与导水性特征,指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是煤系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
(2)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相似材料物理模拟,研究了不同采高条件下,5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采高的加大,研究区发生切顶冒落危险性增加。采用“短砌体梁”结构理论和“台阶岩梁”结构理论对研究区5煤顶板结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依据半胶结低强度围岩特点,提出用“半-低”滑落系数修正其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试验所得结论较为一致。
(3)对覆岩分带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区的覆岩分带特性两种划分依据,即分别为“半-低”四带和“半-低”两带。通过分析裂缝闭合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裂缝闭合带的计算方法。
(4)探讨了关键隔水层的概念及确定方式。分析了关键隔水层的厚度变化特征、岩性特征;通过膨胀试验、崩解试验、软化试验、拉伸试验及单轴压缩试验等对关键隔水层进行了物理力学分析。通过岩石力学、三轴应力渗透试验等,评价了关键隔水层的隔水性能。提出了“隔水指数”法,并用于定量评价关键隔水层的隔水性能,根据评价结果,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隔水性区。
(5)依据5煤顶板含水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岩性组合特征,在考虑煤层顶板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对富水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水指数”法来定量评价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并划分了富水性分区。通过室内试验预计、规程公式预计、多元线性统计预计和变形预计四种方法对导水裂缝带高度进行预计。在考虑煤层顶板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对于隔水层的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隔水指数”法评价了煤层顶板隔水层隔水性能,并划分了隔水性能分区。
(6)在综合分析顶板突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五图信息融合”法预测了顶板突水危险性。并采用VB6.0开发了相应的工作面顶板突水危险性预测软件。根据研究区5煤顶板含水层赋存情况,分别用大井法和比拟法预计了5煤顶板涌水量。计算了5煤开采上限。
(7)分析了研究区充水条件,提出了研究区防治水技术途径与措施。
|
|
|
|
1 |
谢兴华,高延法,邹德蕴;薄层单元在覆岩离层模拟中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
2 |
张明,刘传武,赵武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煤层覆岩破坏规律[J];煤炭科技;2003年04期 |
3 |
任奋华,蔡美峰,来兴平,康永华,刘治国;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监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4 |
陈富勇,宋三胜,黄侃;芦岭煤矿810采区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4期 |
5 |
姜德义,蒋再文,刘新荣,任松,刘金平;覆岩离层注浆控制沉降技术及计算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6 |
于永春,徐方军;采动复岩离层高压注浆减沉技术研究[J];煤矿开采;2002年01期 |
7 |
朱岩华,左如松,董青红,姜振泉,伦庆忠,张明;兖州田庄矿11610工作面开采上限的研究[J];江苏地质;2004年01期 |
8 |
曹建波;支架工作阻力与覆岩作用机理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1期 |
9 |
吴洪词,张小彬,包太,胡兴;采动覆岩活动规律的非连续变形分析动态模拟[J];煤炭学报;2001年05期 |
10 |
陈长臻;特厚煤层开采覆岩注浆技术的首次应用[J];煤矿现代化;1998年04期 |
11 |
刘新荣,姜德义,谭晓慧;岩盐溶腔覆岩沉降和变形规律的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1999年07期 |
12 |
孙振武;缪协兴;茅献彪;;采场覆岩复合关键层的判别条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4期 |
13 |
胡金生;乐建;李涛;;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3期 |
14 |
袁启新
,尚衍峰
,贾宝强;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试验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1年S1期 |
15 |
韩云;;龙东矿7125综放工作面开采上限研究与确定[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04期 |
16 |
傅先杰;特殊推覆体下开采覆岩破坏特性浅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S1期 |
17 |
华心祝;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几个问题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0年06期 |
18 |
张秀琨,鲍杰;密集建筑物下采煤覆岩关键层判定及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9 |
杨文;;大同矿区采空区覆岩破坏特点分析[J];矿业快报;2006年01期 |
20 |
陈素贞;王怀增;赵海良;王立伟;;综采工作面下分层开采覆岩变形特征[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