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东聊城地区阿城镇煤田晚古生代生物群及其石炭、二叠系界线探讨

宋香锁  
【摘要】:我国石炭—二叠系的分界问题是系间地层界线问题之一,并且与国际上一直未合拍,这就给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在国际范围内对比带来了困难,本论文通过对山东聊城煤田石炭二叠系地层中的蜓类、牙形刺、小有孔虫、孢粉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其组合,并与华北其它地区及国外石炭二叠纪生物群进行了对比,确定了地层的地质时代。 根据太原组灰岩中海相动物化石蜓、小有孔虫、牙形刺的垂直分布和含量变化,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组合带。蜓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组合带:Ⅱ.Triticites—Schwagerina richthofein亚带,Ⅰ.Pseudofusulina firma—Ozawainellidae pseudotingi亚带;小有孔虫自下而上建立两个组合带:Ⅱ.Nodosaria longissima—Geinitzina postcar banica组合,Ⅰ.Palaeotextularia gibbosaeformis—Tetrataxis tenuiseptata组合;牙形刺可建立Streptognathodus elongates—S. wabaunsensis—S. gracilis组合。 聊城煤田晚古生代孢粉化石经鉴定共发现110多个属308种,根据孢粉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本区四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为:Ⅳ.Torispora securis—Macrotorispora media,Ⅲ.Limitisporites rhombicorpus—Alisporites splendens,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Ⅰ.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Laevogatisporites vulgaris。组合Ⅰ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89.93%~94.12%,花粉5.88%~10.07%,单缝孢4.58%~35.71%,;组合Ⅱ中蕨类孢子含量72.78%~98.28%,花粉为1.71%~26.63%,单缝孢含量平均17.25%:组合Ⅲ蕨类植物孢子仍占绝对优势,含量为31.74%~79.4%,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则比组合Ⅱ有较大增加,含量为20.61%~66.67%,单缝孢为1.73%~16.97%;组合Ⅳ中蕨类孢子含量67.88%~98.52%,裸子植物花粉较上一组合大为减少,含量1.48%~33.68%,单缝孢类含量较上一组合有较大的增加,含量4.15%—78.89%,其中Torispora和Macrotorispora两属最高含量可分别达到40.0%和30.0%。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志浩 ,张文生;河南禹县太原组上部牙形刺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85年03期
2 蒋汉朝,王明镇,张锡麒,李增学;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生物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1年03期
3 熊剑飞;广西德保钦甲早、中泥盆世的牙形刺及其地层对比和指相意义初析[J];石油实验地质;1981年03期
4 沈建伟;广西桂林底栖相D/C界线层牙形刺的新资料[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4年04期
5 李忠雄,钱咏臻;扬子地台西缘志留系牙形刺研究新进展[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3期
6 王志浩;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J];古生物学报;1996年01期
7 熊剑飞;四川龙门山区早泥盆世牙形刺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83年02期
8 丁连生;浙江萧山小石盖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牙形刺[J];石油实验地质;1994年02期
9 祁玉平,祝幼华,尹玲,杨晓清;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10 姚伦淇;;我国三迭纪含牙形刺地层[J];上海地质;1984年02期
11 蒋汉朝,张锡麒,王明镇,李增学;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生物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2年01期
12 王成源;;最早的有毒动物——潘德尔牙形刺[J];生物进化;2011年01期
13 张建华;江西武宁宁国组上部牙形刺兼论黑色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牙形刺的生态[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3年02期
14 龚玉红;论牙形刺Clarkinabiteri,C.liangshanensis的时代问题[J];中国区域地质;1996年04期
15 应中锷;苏皖地区石炭纪牙形剌[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7年02期
16 王志浩,方一亭;河北唐山—卢龙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牙形刺及其重要属种的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1996年04期
17 王成源,周铭魁,颜仰基,吴应林,赵玉光,钱泳臻;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区早泥盆世牙形刺[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18 王成源,康沛泉;中国二叠系的底界[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19 王成源,郑春子,彭玉鲸,王光奇;吉林李家窑范家屯组中的二叠纪北温带牙形刺动物群[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20 王成源,曲永贵,张树岐,郑春子,王永胜;西藏申扎地区晚奥陶世—志留纪牙形刺[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铭;;我国部分地区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成源;王平;李文国;;内蒙古二叠系哲斯组的牙形刺及时代[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王成源;Willi Zidgler;;华南F/F(Frasnian-Famennian)事件中牙形刺的集群灭绝与复苏[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祁玉平;王向东;王志浩;LANE H Richard;RICHARDS Barry C;KATSUMI Ueno;GROVES John R;;谢尔普霍夫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华南纳庆(纳水)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地层(英文)[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季强;;广西鹿寨寨沙榴江群顶部的牙形刺[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1)[C];1985年
6 张志存;;海南岛栖霞期的Geinitzina(Kangbaoella)小有孔虫化石群[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7 季强;;描述牙形刺的一个新属种—Laminignathella curvata(gen.et sp.nov.)[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六辑)[C];1986年
8 季强;;广西宜山拉利多灵山组(新组)牙形刺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4)[C];1987年
9 季强;刘南瑜;;广西寨沙晚泥盆世牙形刺及其分带[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四辑)[C];1986年
10 李晋僧;于芬玲;;陕西陇县中奥陶统平凉组牙形刺[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强;初论华南弗拉斯—法门巨大生物绝灭事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2 万传彪;海拉尔盆地白垩纪孢粉植物群[D];吉林大学;2006年
3 宋慧波;华北西南部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付少英;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烃动力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5 袁志祥;论塔巴庙上古生界隐蔽气藏[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解东宁;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D];西北大学;2008年
8 沈玉林;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刘志武;华北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储层地质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香锁;山东聊城地区阿城镇煤田晚古生代生物群及其石炭、二叠系界线探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徐光明;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的沉积和构造环境[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瑞;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冷先刚;双山神木地区盒8、太原组储层潜在伤害分析及储层酸液体系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5 贾强;山东聊城地区阿城镇煤田二叠系生物群及其地层划分[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岚;鄂尔多斯西缘地区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胡绿慧;基于分形插值的砂体展布规律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郎嘉彬;辽宁本溪石炭系本溪组命名剖面的牙形刺化石[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小琼;滕北矿区太原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庆东;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对储层质量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郝拴元 通讯员 陈素青;河南局打破豫东太原组无可采煤定论[N];中煤地质报;2009年
2 记者 徐补生;太原组团赴港澳举办推介周[N];山西日报;2002年
3 刘杰;新集二矿成功完成井下淮南煤田1煤层底板 太原组灰岩水探测[N];淮南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长兴 连杰;豁口煤矿坚持”三不“保平安[N];临汾日报;2009年
5 张荣;太原组建第二批抗震救灾卫生专业队伍[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兵;太原市2月底取缔所有“黑储(售)煤场”[N];山西日报;2006年
7 记者 龚砚庆 通讯员 郝拴元;豫东传统“空白区”发现超亿吨煤层[N];河南日报;2009年
8 袁伟秦伯平 彭旭峰;东部大气田:榆林起狼烟紫气从东来[N];科技日报;2007年
9 张元国;一钻探出四种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记者 李兵;古交:植树造林对付私挖滥采[N];山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