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对CH_4、CO_2、N_2及其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特性、预测和CO_2驱替CH_4的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物理化学、界面化学、煤化学、煤质学、煤岩学等知识,在实验研究和文
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对煤吸附CH_4、N_2、CO_2及CH_4/CO_2二元
混合气体吸附特性、吸附量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CO_2驱替煤吸附CH_4特性及中
国煤采用cO_2-ECBM技术可增收的煤层气采收率和CO_2的埋藏量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在对晋城和潞安煤对纯CH_4、N_2、CO_2及CH_4/CO_2二元混合气体吸附/解吸特性
研究的基础上,对二煤和所收集到的煤对纯气体吸附数据采用SPSS、线性回归法和迭代
法对Langmuir、BET、DA、DR、Toth、Frendulich、扩展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t
8种吸附模型和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和对数方程进行拟合;在平衡气游离相组分浓度已
知和未知条件下采用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液理论和实际吸附溶液理论对煤吸附
CH_4/CO_2二元混合气体吸附量进行预测,采用的吸附等温方程有Langmuir、BET、DA、
DR:通过材料收集、审查和整理,利用SPSS软件对煤吸附CH_4的Langmuir吸附常量
与煤质指标、CO_2/CH_4和CH_4/N_2吸附比与煤质指标间的线性回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
CO_2-ECBM实验模拟装置建立的基础上,对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进行了初步的实验
室研究,并初步研究了注CO_2对煤中矿物质的影响。
通过CH_4、N_2、CO_2及混合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和预测结果可大体上了解煤的微孔结
构和煤的吸附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煤吸附气体理论,为CO_2-ECBM技
术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预测方法,为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CO_2埋藏提供了资源
评价技术和方法。
|
|
|
|
1 |
;是“瓦斯”? 是“沼气”? 是“煤层气”? 还是“甲烷”?[J];江西煤炭科技;2008年03期 |
2 |
王剑光,佘小广;注气驱替煤层气机理研究[J];中国煤炭;2004年12期 |
3 |
王素玲,陈江峰,潘结南;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J];煤炭技术;1999年01期 |
4 |
吴俊;;关于煤层气体热力学理论和若干参数计算的研究[J];煤炭学报;1989年02期 |
5 |
赵明鹏,钟显亮;关于煤层气“九五”攻关方向的探讨[J];中国能源;1995年12期 |
6 |
周晓红,李豪峰;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问题[J];中国能源;2001年07期 |
7 |
丁锦萍;利用煤层气发展山西合成油工业探讨[J];山西化工;2002年01期 |
8 |
桂宝林;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J];云南地质;2004年04期 |
9 |
孙世海;;煤层气替代水煤气[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7期 |
10 |
;中国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市预计达36万多亿立方米[J];能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
11 |
;2020年中石油煤层气商品量将达100亿立方米[J];录井工程;2011年02期 |
12 |
孙茂远,黄盛初;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和政策选择[J];中国煤层气;1995年02期 |
13 |
李宝芳;第一讲 煤层气及生储原理略述[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1期 |
14 |
孙世清,徐会军,李中锋,铁磊;我国煤层气资源及开发现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5 |
蔚远江,杨起,刘大锰,黄文辉;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
16 |
董全庚;为什么要开发煤层气[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2年01期 |
17 |
路爱平;煤层气开发利用与辽宁能源环境[J];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04期 |
18 |
吴欣松,韩德馨,张金强;华北地区煤层气聚集带评价与优选[J];天然气工业;2004年04期 |
19 |
钱伯章;我国将建设首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项目[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5年01期 |
20 |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见[J];江西政报;2006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