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场覆岩运动规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摘要】:
煤矿开采过程中,与采场覆岩运动密切相关的事故不断发生,如顶板冒落、顶底板突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微地震监测技术具有成果可靠、信息超前、并且可实现大范围空间内连续、动态监测等优点,因此开展覆岩运动规律的微地震监测和岩体破坏预测研究,对于保障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前人在微地震监测方面所做的工作。采用山东科技大学研制的具有防爆功能的“Comise-2002型(考米赛)井下微地震监测仪”对鲁西煤矿3_上107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进行了微震监测及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山井下岩体破坏的微地震预测方法和指标。
采场覆岩在纵向方向运动特征的微地震监测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分析来判断裂隙带发展高度。本文将3_上107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监测到的微地震大事件数的90%分布范围的上限38.0米定为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双端堵水测漏监测仪”实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6.2米。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略小于微地震监测分析得出的裂隙带高度,可能是由于接近导水裂隙带上限附近的微地震事件数较少且未完全贯通所致。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覆岩运动特征的微地震监测分析表明,可以采用大事件数的变化周期来确定老顶的断裂步距。根据微地震大事件数分布得到的平均老顶运动步距为23.3米,与矿压观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可以利用微地震监测到地微地震事件蕴含的丰富的岩体破裂前兆信息对煤矿采场覆岩破坏失稳进行预测预报。微地震事件的距离、能量、频数的一到四阶差分均能够显示微地震事件的变化规律,根据未失稳岩体微震事件距离、频数、能量差分变化规律,能够准确地利用微震监测技术预报岩体破裂,这对于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解决矿山井下岩体破坏失稳预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
|
1 |
B.C.Dyer
,周玉山;北海Valhall油田某储层的微地震测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9年05期 |
2 |
庞红军,雷国勇,魏志山;局域网微地震测裂缝技术在钻井水溶开采中的应用[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5年01期 |
3 |
杨禄华;;一九九四年世界灾害性地震[J];生命与灾祸;1995年02期 |
4 |
王惠清,刘进军,周高鹏,古丽曼,罗永全;微地震方法监测水力压裂改善措施效果[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5 |
陈虹燕;李仕雄;;基于GIS平台的地下矿山事故的微地震应急救援技术[J];现代矿业;2010年03期 |
6 |
M. R. Daneshvar;用微地震法实现无源地震成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3期 |
7 |
Yingping Li
,侯贵卿;新墨西哥Fenton Hill地区水压裂缝带增长的地震监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8年03期 |
8 |
白万山;Carthage致密砂岩中液压裂缝的地震成像:一项探索性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3期 |
9 |
于克君;一种确定煤层长壁开采顶板“两带”高度的新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4期 |
10 |
李民河,廖健德,赵增义,李震;微地震波裂缝监测技术在油田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3期 |
11 |
曹辉;井中地球物理技术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年04期 |
12 |
庞红军,雷国勇,魏志山;局域网微地震测裂缝法在安棚深碱矿确定井位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5期 |
13 |
J.P.Dcflandre
,陈林;用固定检波器微地震测量和重复VSP监控地下气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4期 |
14 |
孙庆国;王存文;姜福兴;;微地震监测系统在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7年12期 |
15 |
Andy Jupe
,田增福;微地震监测:对油藏的听与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9年05期 |
16 |
B.C.Dyer;孟金焕;;北海油藏的微地震测量[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2期 |
17 |
李凤琴;郝旺身;张兴民;王国际;高新春;;微地震监测技术对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初步探讨[J];煤矿安全;2007年04期 |
18 |
刘年平;李仕雄;;基于虚拟仪器的微地震监测系统研究[J];矿业快报;2007年12期 |
19 |
李凤琴;郭兵兵;;基于微地震监测的导水裂隙带三维空间分布[J];煤;2010年09期 |
20 |
龚辉;邱小薇;阳彬;李宁;赵黎明;隋胜利;;水驱前缘测试技术在复杂砂岩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6年04期 |
|